和孩子的对话


读《36岁,人生半熟》,有一章叫《向死而生》,开篇就是下面的这个故事:

一天,女儿从幼儿园回来,一进家门就问我:

“妈妈,有一天你会去世,是吗?”

我说:“是的,每个人都会去世。”

“我会送你去医院。”

“可能妈妈去了医院,也还是会去世,但你能陪着我去世,妈妈会觉得很幸福的。”

“那我也会去世吗?”

“会的,很久很久之后,等你很老很老的时候。”

“我去世时你能送我去医院吗?”

“那时妈妈已经去世了。”

……她眼里开始闪泪花:

“那谁陪我去世?”

“会有你爱的人,他们会很爱你。”

“他会像爸爸妈妈一样爱我吗?我怎么找到这样爱我的好朋友?”

“会的,有一天你会遇到。”

她不说话了,我以为话题就此结束,过了一小会儿,她忽然说:

“妈妈,你晚点去世好不好,等我遇到爱我的人,你再去世可以吗?”

“妈妈答应你,妈妈会好好保护身体,活得老一点。但是,你要答应妈妈,有一天妈妈去世了,你要像妈妈爱你那样爱自己。”

“好的,妈妈,我答应你了。”

故事讲到这里,我停了下来,没有再往下看,我在想,关于“死”,关于“去世”这些字眼是什么时候进入幼小的孩子的世界里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的?从母子俩的对话中可以感觉到,去世两个字似乎并没有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孩子所担心的,所耿耿于心的,只是希望妈妈能晚一点去世,能一直陪着自己,直到她遇到爱她的,能陪她去世的好朋友。孩子一旦得到满意的回复,她就放心了,心里就有了安全感。“去世”这两个字在某一个瞬间给孩子心灵造成的震惊就结束了,孩子重又回到了自己之前那个无忧无虑的孩童世界。

妈妈的回答也让人感觉理性又温馨,她及时地,以开放的姿态接住了孩子的问题,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用心和孩子交流对话,巧妙地为孩子的心灵拨去迷雾,让明朗的阳光重新照进孩子的心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