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1月8日,著名的护国英雄,蔡锷因喉癌与世长辞终年34岁。之后被共和国以最高礼节国葬,埋葬于湖南岳麓山上。对于这位将军,其实人们还是陌生的,获知他讯息的渠道大多来自于民间传说。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除了蔡锷智斗袁世凯,就是关于他的风流韵事,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了。但是这些故事,大多数是失真的,有的虽然是确有其实,但是演绎过于夸张。往往丧失了事情的本来面目。其中,最为夸张的就是讲述蔡锷与袁世凯关系的故事了。所幸,稍稍拨去这些灰尘,隐藏在背后的真实还是能清楚还原讲述的。
要理清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还要把时间拨回到1913年。那时候,蔡锷刚刚受袁世凯邀约,准备动身奔赴北京,共商国是。这还是要从蔡锷在云南的遭遇说起,总所周知,蔡锷于1911年10月30日发动的重九起义。之后被众人推举为云南都督,应该说除去安定混乱的局势。蔡锷能够行驶云南都督,职权的时间不足两年。这两年间他遭遇了什么,导致他心灰意冷决定去中央政府,以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
首先遇到的是唐继尧抗命事件,蔡锷在重九起义之后,派遣唐率军支援武汉革命。但是唐却率军进入贵州,就任贵州都督。试问一个云南都督还能指挥的动贵州都督吗?(平级的好嘛)这下事情就变得很尴尬了,蔡锷只好承认了唐此举,但是他的军令从此就打了折扣。这其实,不是蔡锷一个人遇到的问题。是所有海归军校毕业生,在中国都会遇到的问题。在晚清到中华民国中期(后期流行美国军事理论了。),学习军事大多去日本留学,其中一所培训中级军官的军校特别出名。那就是陆军士官学校,蔡锷也是那毕业的。但是当这批人回国以后,走上带兵道路以后面对了两个结果,逐渐被架空,或者掌握了军队。
这其中有什么深刻原因呢?因为人才难得,这批人回国后,大部分委任的职务,级别都在营(包括营)级以上。也有马上委任为旅长的(当时最高建制是师,军是指挥单位。),这就产生了一个严重问题。这些人并没有实际带兵经验,官兵并不服他们。如果中下级军官架空他们,他们就指挥不动军队。这就要看个人治军手段了,如果你能掌握住官兵,你就能掌握住这只军队。所以有的回国的陆军士官生,能掌握住军队。(比如阎锡山)有的就不能,比如蔡锷(蔡锷闻名于历史的是仁义和刚强,而不是权术和狠毒。慈不掌兵,所以他掌握不住军队)。
所以,等到唐继尧回到云南的时候,蔡锷就十分尴尬了。恰恰在这个时候,袁世凯收拾了几个,不听话的南方督军。(二次革命期间)而袁世凯这个时候邀请蔡锷去北京。无论他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考虑到第一不去有严重的后果(北洋军来攻),第二袁世凯在当时的名声还不错(做了不少事情,又有逼退清帝之功,被称为中国华盛顿。看起来是能做些事的人),先去北京看看,说不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在这几种因素的作用下,蔡锷就启程去北京,并在途中完成了《军事计划书》。
那么问题来了,袁世凯为什么要邀请蔡锷去北京呢?
因为袁世凯也有自己的烦恼,袁世凯是靠帮清政府训练新军起家的。但是成也新军亡也新军,当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仅仅他势力还没覆盖的南方地区,对中央政府阳奉阴违。就是北洋军内部,也腐败不堪,各种派系争权夺利,暮气沉沉。靠武力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于是袁世凯准备动用政治手段,以慢慢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不听话的南方诸省,以武力威吓之。换上自己的北洋派系亲信。(冯国璋就任江苏督军,张勋就任长江巡阅使,驻所徐州,汤芗铭就任湖南督军,陈宦就任四川督军)同时把一批新鲜血液,引进中央。在慢慢训练一批新军队(称为将校军官团,后编成一旅)。而引进的这一批新鲜血液之中,最著名的就是蒋百里和蔡锷。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袁世凯的这一内心活动,被北洋军阀内部的实力派知道了。于是注定他这个计划是不可能成功的。比如,蒋百里在担任保定陆军学校校长的时候,就被百般掣肘,最后忧愤的蒋百里还企图开枪自杀,所幸被人救了。(保定陆军学校是段祺瑞的势力范围。)所以,蔡锷来到北京以后,所委任的职务大多数是闲职,他的地位属于尊而不重。而他与袁世凯的关系,属于一般的上司和下属的关系。袁世凯从来没有,认为蔡锷对他有威胁,也没必要监视蔡锷。蔡锷对袁世凯也没有什么阴谋,所以也不需要装做放荡不羁。(这明明就是压抑,寻求的发泄。)
然而这一切,在袁世凯准备称帝的时候打破了。这打破了蔡锷的政治底线,所以蔡锷不得不反袁。然而当称帝拥护书,传递到他这的时候,他还是签字同意。不久,他就请病假去日本看病。基于袁世凯一贯对他的认识,就同意了。于是蔡锷与袁世凯的关系走到了尽头。蔡锷与袁世凯并无私怨,但是为国家之公义,将军孤军对抗强敌,终于使得天下响应,从这一点看,蔡锷无愧于天地,真伟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