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困倦攫住了呼吸,因为不放假,还得顽强在岗奋战。趁着无人来访,于厕内读几行文字解乏,短暂屏蔽工作任务,此段光阴的故事,美过了梦想。史铁生《给盲童朋友》便这样不期而遇并激起心湖涟漪。
精准扶贫所需,业务精英大都征调去了扶贫前线,一人之力运转不灵的便民服务,更多时候是陪着笑脸苦口婆心的解释与致歉。
“我昨天来你说人在村上,今天来你还说人在村上,你说我要找的人啥时候回来?我是贫困户,你不给我办事还给哪个办事?”“人家两个女儿都有楼房你们还给奖扶,我是贫困户,你们想办法给弄个奖扶,最低限度也给个临时救助。”“儿子挣钱少,小孙子身体不好,我是贫困户,你们给拨笔款给孙子做住院生活费,不拨款我把孙子给你们送来……”
精准扶贫一声号响,多少抛家舍业全力以赴,基层干部不谈劳动者权益,因为精准扶贫;一家老小不指望去扶贫的家人,因为精准扶贫。那些为国为民的义正辞严暂且不论,我们最现实最切近的目的都是为了奋斗更好的生活,然而扶贫的路上,总是难免遇到恃贫而骄、挟贫乞讨、视贫困为特权、视精准扶贫为万能的“恶贫户”。
物质上的贫困可以通过物质的输送达到脱贫实效,而精神上的贫困却是物质无以扶持的残疾。“残疾人最渴望的是与健全人平等”,“平等不是可以吃或可以穿的身外之物,它是一种品质,或者一种境界,你有了你就不用别人送给你;你没有,别人也无法送给你。怎么才能有呢?只有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而然就会来了。”
平等品质 自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