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偶然看到B站读书博主Betty的读书经历分享,很受触动。
她说:“5月份有29天,每天会阅读大概1小时,同时会花30分钟输出一篇当日的读后感,非常感谢这篇小小的读后感,这是我从输入到输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当我抱着要输出的目的阅读的时候,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那就是阅读时的主动思考。这29天会有痛苦的时候,读书何苦为难自己?可是,人都是在痛苦的过程中完成蜕变的!”
那一刻一下明白了自己与Betty差距在哪里,感到很开心,有了阅读的具体改进方向。
只有这个触动还不够,促使自己发生改变,落实写作输出行动的,是今天阅读周岭著的《认知驱动》,其实这本书买回来一有段时间了,拖延了很久,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吧。
在书的序言中,清晰发现了自己成长缓慢问题的原因:
过度专注于内向成长,忽视外向成长。
内向成长,即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早起、跑步、阅读等。
外向成长,即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编程等。
我们每天早起、跑步、读书、学习,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忙碌到感动自己,然而这些活动都是内部循环,不直接对外产出,所以坚持这些习惯只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而不会让我们轻易成为厉害的人。反之,如果我们能更多地投入外向成长,培养过硬的技能,持续对处产出作品或价值,我们就能参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循环,就能被他人强烈地需要,从而感受到努力的希望。
自己书读了很多,却很少去实践或坚持把心得写出来,形成有价值的文章让别人受益(除2017年输出170多篇文章,近无)。近些年日记写了十几本,可还是缺少产出作品意识,结果就是读完书后,不仅记不牢、能落地的改变也少,看不到自己进步的轨迹,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更谈不上收获读者的喜爱,提升个人影响力。
回避外向成长的底层原因,书中分析的很到位:
培养内向成长习惯容易,打造外向成长技能难!
内向成长它不需要严格的标准--可高可低,可紧可松,你可以锻炼一天,也可以一年,一辈子。这种成长就像一场不用考试的学习,好坏不打紧,只要自己认可就行。
外向成长则不同,因为它的好坏全由外界评定--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所以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投入,怎么感动自己都没用,最终要看的,是你能否给他人提供长久且有用的价值。
而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在缺乏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不自觉选择容易的模式。
比起只读不写的纯学习,打磨输出改变的过程必然会更加艰辛和痛苦,但这都是值得的,正像书中所讲,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努力的希望,会深深感受到创造价值带来的改变和收获,它们不仅体现在认知、选择和行动上,也体现在成果、收入和个人影响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