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正心与心正
“正,造字本义: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象形字典》
“正,是也”——《说文解字》
“是,表示太阳直射,时至夏至,人们手脚并用进入夏季农忙。”——《象形字典》
“正”的本义是:在适合的时机、适合的环境下干应该干的事。引申为:合乎公义、道理的,标准的、规范的,不偏斜的、平直的等等。
“正”,就是合理地应物,实现人与外物、环境的和谐共赢,所以,“正”往往意味着成功、目的的实现(讨伐不义之地,虽然是你死我活的征战,但它适应了大的格局,顺应了大的形势,它与大的格局和谐共赢)。
“心”,甲骨文为心脏的图画。
人在天地间生存,与天地万物是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的。这种相互影响是很精确的。天地间的某个存在(包括物、时节、方位、颜色、精气魂魄、阴阳属性等等。),它与人身体的对应部位、器官存在精确地相入、相通、相应、相收藏、相生克的关系。
《黄帝内经》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论述,摘录如下: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南方赤色,人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微,其数七,其臭焦。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微,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 伤气,咸胜苦。”
“心”是为人体运送血液的器官,血液中有很多物质。脉是血的通道和住所。血液中的物质到达身体的某个部位、器官、组织会引起相应的变化。意识是人对自身变化的觉悟。
《黄帝内经》对“心、血、脉”及其关系和作用有如下论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藏神
“心主身之血脉
“诸血者皆属于心
“夫脉者,血之府也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我们讨论“正心”的作用或者“心正”,不得不提及“脉”在中医诊疗上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人与宇宙万物的相互影响,可以从脉象上体现出来,所以,中医常常用脉象的变化来判别人体疾病的所在、根源(号脉),并籍此做出治疗方案。
“心正”体现的是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相应,说明的是人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环境下干了应该干的事。人在不合适的时机、不合适的环境下做事情,达到或者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人就会生病,也会在现实中遭遇挫折。
“正心”就是使心正起来,及时合理地应物,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环境下干了应该干的事。
“心正”是人体各个部位是否合理应物的体现。“心”能不能 “正”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是否合理地应物。
上一章我们论述了“意”关系到人体的五脏,“意”由五脏发出(下文再论述“意”的另一个发出部位——穴位)。五脏与天地万物、人体的各个部位是相互影响的。
“意”能够推动、引导、控制人体各个部位与万物的相应。比如:人高兴了情不自禁地拍手;人对某物恐惧,会下意识地躲开。
所以, “意诚”体现的正是人的合理应物。
所以,“心正”是“意诚”的一个标准,也是“意诚”的另一个境界。
Y�5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