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的开头称赞好雨知道该下的时节,而且正是当春天最需要雨的时候。喜悦之情已行于笔墨之间。不但来得及时,而且来得柔和细润。“潜”字已人情化的动词,形容雨在夜里趁人毫无觉察时悄悄地随风而来。“细无声”进一步描写雨细细地滋润着万物,悄无声息。就在这无声之处,把雨的连绵滋润之态写出来。这细密的春雨既听不见,也看不见,田野道路和天上乌云都是一片漆黑,唯有江船的渔火闪耀着一星亮光,这是又是以开阔的夜景拓开看不见的雨势。等到早晨起来看,远近鲜红湿润的花丛,只觉得锦官城的花儿都显得沉甸甸的,色泽也更艳,“重”字写出花儿饱含雨水感觉,能使人想象出花枝经受不起花朵分量的情状。说明雨整整下了一夜,已经下透了。平常之情最为难写,能写难状之情如在目前,却如此真切细微,令人如入其境,只有大诗人能够做到。
37.江亭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春暖时坦腹江亭,长吟诗篇,眺望田野,很像谈玄说理的东晋文人那种超然闲静的风姿。在观览自然时体会到水流不止,心亦不竞,闲云自在,意与俱迟的理趣,这与陶渊明,王维同样具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的理趣。“水流”两句是人所称道的佳句,即使放在陶、王的诗里也是上品,心随水流,容与不迫,意如闲云,随其飘止,这正是山水田园诗石派所表现的纯任自然的意趣,表现了人心与云水的默契,在造化中的大自然的顿悟。暮春之时,光阴将晚,时间的流转是自然之道,万物欣欣向荣,都各自在造化中得其所事。然而杜甫并没有因为参透这些玄理而达到乘化委运的境界,这是他和陶、王的根本区别,所以结尾还是回到了不能返回故乡的苦闷中。
38.水槛遣心二首(选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诗从草堂水庭远眺的景象开始,第二联用少与多相对,写出雨中春水漫漫上涨的情趣,以及远近林色渐暗,处处春花薄暮景色。第三联以体物工细而成名,妙在借鱼和燕的动态表现风雨之细微。最后以城里十万家的繁华与此地两三家的情况形成对照,全诗在清幽疏朗的意境中透出活泼的动趣。虽没有一句抒情,而是在远眺时心神散淡,怡然自得的心态可以想见,“遣心”之意自含于景中。
39.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选一)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整首诗没有形容繁华的体绮词丽语,“黄四娘家”好像白话,“千多万多”是口语的复叠,加上“时时”“恰恰”两对叠字,句法十分通俗,但“千朵万朵”的数量和“压枝低”的重量便足以见出争相怒放的花朵重重叠压的盛况,蝶舞莺歌则从旁烘托出繁花招蜂惹蝶的欢快气氛,一路繁花,一路莺啼,一路蝶舞,充满了活泼的生气,春光好像要满出这条小路似的。第五首用深红浅红的目不暇接,第七首用劝花儿不要一起开放的角度,写出了诗人的爱花惜花之情,对春光的留恋,对生命的感慨。
40.绝句漫兴九首(选三)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孰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这里选的三首都是写惜春之情,但反而以恼春、怨春的口气表现出来,所以分外新鲜别致。正因人生的春天没有几回,所以更珍惜春天,可愈是珍惜,就愈是怕春天过去,愈是来得太快的春天,反倒引起诗人的愁怨,这或许就是惜春反而变成怨春的心理依据吧。从艺术表现来看,江山花鸟年年如旧,人情物态随时而变,只有深入开掘内心世界,又善于捕捉新鲜感受,才能不断的在“旧识”中发现新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境界。
43.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王元美认为这首诗是古今咏梅第一。咏物诗自齐梁兴盛以来,以刻画形貌为工,发展到初盛唐,以兴寄为上。咏物也是杜诗的一个大宗,注重传神写意是杜甫咏物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的写法又更特殊,全诗将所咏之物隐藏在抒情之中,借暗含的典故来引起对物的联想。
4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霑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的前半部分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茅屋被秋风吹破后是生活雪上加霜的情景,最后一段自然升华到愿意为苍生而牺牲自己的伟大情怀。全诗在冰冷暗淡的氛围之中闪耀出理想的光芒,标志着杜甫思想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45.枯椶
蜀门多椶榈,高者十八九。
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
徒布如云叶,青青岁寒后。
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
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
有同枯椶木,使我沉叹久。
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
啾啾黄雀啅,侧见寒蓬走。
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
杜甫从秦州开始大力创作即物寓讽的咏物诗,定居草堂时期,又朝讽咏时事的方向发展,枯椶是其中思想最深刻的一首。为了说明棕榈句死完全是因为割剥之故,首先把他把被割剥之前和被割剥之后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说明他本是一种耐寒的,生命力比较顽强的树木,但斧子纵横交错的集中在他身上,竟使他的凋丧得比早衰的葡柳还快,这强烈的对比已经有力的证明再强的生命力也经不起无休止的割剥摧残,然后简明的点出割剥的现实原因就是因为时代动乱,军队物资缺乏,一样东西只要被官司发现有用,就搜去罄尽,自然也就在劫难逃了。杜甫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是进一步把枯椶的命运和江汉百姓连接起来,感叹他们从出生以来便一无所有,就像这枯椶一样,虽然没有具体记录他们被割剥的情形,但前面已经将枯椶被割剥致死的过程和原因写得非常形象,则百姓被官府搜刮一空的主旨就明确了。这里“生者、死者”语带双关指枯棕,也指百姓,所以最后又回到枯棕死后的悲惨情景。结尾的描绘即像哀挽枯棕的一个尾声,又像是另借比兴作结。黄雀在汉魏古诗里是容易落入网罗的意象,寒蓬在汉魏古诗里是漂泊不定的意象,因此后四句也让人联想到惨遭剥削的百姓最后的命运不是落入罗网,流落他乡,就是埋没荒草。
46.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这首诗的情绪是欢快而又带着几分幽默的。“须知风化首”一句最为意味深长,古人认为地方的太平以风化为主,要求民风淳朴,安分守己,本来是从教化百姓的角度出发的,杜甫却从这件事情看出长番放回务农,只不过是改革了一项弊政,田父就为此感激涕零,一直赌咒发誓,甘心承担各种杂役,可见百姓的要求是多么低呀,如果说这就达到了教化的标准,那么风化的首要条件是官吏必须以德化民,满足农民安居养亲的基本生活要求,诗人对严武的赞扬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对田父真情的珍惜都化为描写田父动作的幽默口吻,加上使用了许多适合田父身份的口语和俗语,使声态更加活灵活现,读之令人绝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