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部中篇小说是路遥于1982年完成的。小说所描述的背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的一个风口浪尖。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往往就会像泄洪一样,冒出很多纵横交错的东西,尤其是思想与精神的转变,也就是文化的开放与大放异彩。
《人生》这部小说中主要的梗概是以农村知识分子高加林、农村淳朴善良的姑娘刘巧珍、城里大方开放的姑娘黄亚萍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实际上在精彩凄美的爱情故事的背后,从平凡角色的口中、生活中也展露了当时时代的一些风貌,还有那些即将变化的东西,或者说是我们能透过满是绿绿的包谷川道,看到城乡之间的很多错综复杂的横沟与矛盾,这些矛盾有文化的、思想的、物质上的,还有理想追求上的。
小说除了这几个主角外,还有一个普通的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便是德顺老汉。故事中,多处有德顺老汉的影子。加林的老师被下之后,去地畔上撒气时,德顺爷爷开导着他;加林为村里能喝上干净的水,做下了一件惊动全村的“愣事”,而且还牵扯到与同村姑娘巧珍的丢人事,德顺老汉寻着给加林老爹说“打气”话;在他与加林巧珍同去县城拉粪时,说着祝加林巧珍幸福的祝语;当加林在措手不及的机遇降临之后,离开农村去县委当通讯干事,在前途与爱情的天平上,他因为前途选择了城里姑娘黄亚萍,这一点有很多原因,在此不多赘述。德顺因为加林丢失了一颗“金子心”而痛心,给加林上了一节政治课;最后加林的命运急转直下,获得工作的内幕被人揭发之后,他又一次跌入了地狱,回到农村时,德顺在村口等着他,给他鼓着最后的心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全国上下就像一口蒸腾的热锅,市场开放、思想开放,国家的政策也逐渐明朗起来,一切笼罩在黑暗与光明的交界带上,就像小说也是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与故事。
在这个时代要变点的瞭望口,德顺代表着农村传统的道德与智慧。农村的土地是贫瘠的,但是在农民的心里,那就是生命。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永远不变的恒久黄土地上,生生不息;从出生的第一声啼哭,熬到了眼麻耳聋,将一辈子的生命与心血浇灌在了贫瘠的土地中,他们看到最美的风景就是日升月落,心里所有的寄托就是自己脚下的黄土地。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农村出现高加林这样叛逆的新时代青年时,德顺总是能充满智慧地给他指点迷津,用自己毕生经历的血泪经验,给他上着自己认为是真理的课。
德顺老汉的淳朴、善良、真诚、宽容、和厚这些美好的品质都是传统道德的完美诠释,这也正是黄土地的品质。印象最深的是德顺老汉给加林说的一段话,大意是作为黄土地上出生的人,要把根扎在土地上,而加林倒是把人活高了,飘到了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根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寻到我们人生的根呢?一个农村有理想,追求上进的青年该不该把根扎在土地上?如果把根扎在土地上,就能实现人生理想吗?
理想与根应该有怎样的关系呢?高加林这样的时代新型青年,有知识、有追求,高中毕业,由城里回到农村;由土地上解放当上了老师;由老师转变为农民;又从农村回到了城里;最后又从城里回到农村,经历这曲折的人生沉浮之后,最后匍匐在了黄土地上。德顺老汉给他最后的忠告是:你以后再不要瞧不起咱农村了。
土地的智慧从古老的山川,蔓延到了现在的时代。在青山绿水之间,我们能感到农村的质朴无华与真诚热情。这是土地给我们输送的能量,也往往筑成了我们在人生路上前进的一座座指明灯。
在此引用一段话。
“来自土地的作家对于土地的感情往往是复杂的。莫言在一次访谈中说,‘故乡对我来讲,它确实让我爱的非常深,也恨的非常深,是让人爱恨交加的地方。我对故乡的感情跟我对土地的感情是完全一致的,土地养育了我们、承载了我们,是我们的立身之命、立命之本,同时土地也耗干了我们世世代代祖先们的血汗,我们从有了劳动能力开始,就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直到我们变成一个老得不能动的人为止,土地对我们的回报有时候很慷慨,有时候相当吝啬,有时候给我们提供粮食让我们生存,有时候劳动一年我们颗粒无收。一旦谈到故乡,谈到土地,我这种感情就非常复杂……’”
德顺的思想与智慧是土地给他的,他的思想与智慧大多也能适应土地上的生命与人生。高加林从来没有想过要扎根在土里,而且他也没有做好在农村生活的精神准备。相反,他立志高远,对人生充满希望,就像他对德顺和他老爹说的:“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想和你们一样,在咱们土地上刨挖一辈子。”是的,即使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人,也不一定都会安心在土地上刨挖一辈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
现时代,社会竞争越来越大,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作为农村的青年,有几条路可以走:进城务工;读书深造,毕业之后在社会打拼;读书进入国家公职机构,为党服务。如今的情景已不像路遥笔下的世界了,年轻人已经很少被束缚在土地上了,社会的巨变,时代的需要。土地变得荒芜,农村变得遥远,我们大多数年轻人都涌进了大城市,追寻梦想。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是高加林。
一个充满骚动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迷茫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安稳,选择平静的生活。在农村,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传统思想与现代文明仍然在明暗中持续较量着,我们从农村走来,游走在城市的边缘,我们究竟应该铭记怎样的根本?应该努力追寻怎样的人生?
来自土地的智慧与经验,能否指导现时代的我们走向一条良性循环的人生道路?
我深知,我们自己的人生,必须得由自己去探寻、演绎、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