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中16 坚持分享第708天 21.5.13 运动打卡第110天 80-49+3/543h 约练498/3
一、再“见”来访
通过卢老师进行的“个案概念化”,看到来访是个矛盾体,性格中有自卑、又有自负,好面子,又以自我为中心,但同时又能感受到身上很大的力量。是什么让人同时具备截然相反的性格?
来访幼年在单亲家庭,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脾气古怪、暴躁,婚姻的不如意可能会让父亲有诸多情绪,而情绪的发泄一般都是向下进行,所以很有可能来访就是父亲情绪的发泄对象。而另一方面,作为独子,父亲可能对她比较宠溺,同时也会有满满的期待,但因为自身的局限,没有太科学的教育方式,来访表示父亲对他有许多否定。所以一方面是宠溺和期待,一方面是否定和打压,于是就让来访形成比较矛盾的性格。
而从来访表述的人际相处、亲情往来、以及与咨询师的互动中看到,她所“困惑”的与人相处时的呈现,其实是她内心敌意的投射。而可贵的是她对此有反思与觉察,希望改变这样的模式,同时经过她的学习和自我成长,已经有了不小的调整和改善。
二、关于资料
在个案督导的过程中,同伥老师提出了许多他们希望能够了解的信息,真是集思广益,在老师们提问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需要(可以)去收集的资料,虽然有时间的原因(只一小时),但也不少是当时敏感度不够而错过的。焦点资料的收集讲究顺势而为,到这点了就顺带问一问,我本是以为自己在仅一次的咨询中,资料已经呈现不少了,这被一问,才发现还有不少。所以案例督导不可少,除了资料,还让咨询师对个案有更多面向的看到。
三、督导
经过卢老师对案例的“解读”,小组老师们对个案的理解、感受,让我的督导目标自然被“解答”(当然督导目标相对比较简单)。
1.在来访者不太愿意敞开生活情境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更好的帮助来访者?
因为是第一次咨询,个案对于情境的具体化有些“躲闪”,但经过老师们的提问,我自己发现自己在资料收集方面的“欠缺”,提醒自己保持“敏感度”。
其次就是需要让咨询再慢一些,慢下来才能发现更多可以好奇的点。而资料收集,焦点不做“无谓的”收集,关注目标,顺势而为。
而“慢”字,让自己看到在咨询中“潜意识”的呈现,哪怕一再提醒自己要慢,同时也认为已经很慢,但从结果的呈现,还是不够慢。
至于如何帮助,可能个案最后的呈现也给出了答案,有方法,有力量,有行动,看到自己做的还不错的部分。
2.如何让咨询更顺畅一些?
卢老师说(其实刘老师一直在说哈),咨询哪有多少行云流水,更多的是一地鸡毛,重点在于在一地鸡毛中找出重要、关键的部分。
至于怎样更顺畅?见《卖油翁》
关于督导的收获,在督导记录中比较详细,本以为是个不太有价值的小案例,最后发现得到了大大的收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