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作为孩子的父亲。想要孩子成为苏轼,自己就该是苏老泉,想要儿子成为曾国藩,自己就应该是曾麟书,想要女儿成为杨绛,自己就应该是杨荫杭,想要女儿像林微因一样有才,自己就要像林长民一样好读书。
班固的先父班彪、曹丕父皇曹操、陈寅恪父亲陈三立,梁思成老豆梁启超、、、、、、、、,一个出色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父亲!
湖南与广东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四季分明,春夏秋冬随着节气的到来而变化明显,白露之后,秋意浓浓。瘦文人是喜欢秋的?诸如“一落叶而知天下秋”“ 阶前梧叶已秋声”,一个“秋”字能写出万千锦绣文章!瘦文人最喜欢引用晋朝张翰的《秋风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吃货形象的背后,是老庄之道。儒、道之学在中华大地流传,年轻的时候学儒,“丈夫只手把吴钩”是意气奋发的年轻人;年老的时候学道,“一片孤舟钓寒雪”是老态龙钟的垂暮老人。金庸笔下的“扫地僧”“老顽童”大概是中国人对道最理想的追求!
夫子云:“朝闻道、夕可死。”把“道”与“死”放在一起谈论,可见夫子对于“道”的追求!同样是“完人”,明代大儒王阳明坐而论道,谈到“名与实”时曰:“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国人谁不好名?什么“光宗耀祖”“荣归故里”哪个不是名,就是穷老师,还有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之类,项羽的话最能说明问题:“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对照阳明先生的话自省:吾果无名利之心?想起梁启超先生的《无欲与多欲》,梁任公曰:“吾以为世俗之所谓无欲者,未必无欲;所谓多欲者,未必多欲。要而论之,则欲之有无多少,惟视其所欲之性与种类何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