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我常碰到这样的情况:
阅读一段英文文章,其中里面有一段对话。而对话中的每个单词都认识熟悉,但凑在一起连接成一句话后,便发现整句话不知所云,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我想着并非只有外语才会如此。每个国家的本地人,即便读着、看着他们一贯使用的母语,也未见得能全看得明白,知道得透彻。
这绝非语言本身的错误,让大众受这般的“折磨”。相反,在我看来我们严重地缺乏了一种理解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乏或薄弱会间接导致我们读文字和信息时产生“错误的”解读。
本文的统一背景:阅读过去发生的文章,古代人留存下来的文化精华。本文的统一例子:出自《论语》学习篇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理解的第一步骤: 由于内容描写大多是古代环境以及作者当时所在的处境,而每个时代和处境都有相应的限制和特色,这便给我们了第一个考验,也促成了理解的第一步骤:究竟写了什么。
换句话,就是把文章内容用现代化语言的表达方式“翻译”出来。(值得注意一点是这里面的文章文字,不仅包括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有小说、传记、散文等各种不同文体形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习知识了又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翻译完之后,你是否觉得这句话很操蛋,不真实。原文不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这对我们现代的莘莘学子又有什么指导意义或启发?这样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开篇的第一句话就那么让人失望吗? 提出质疑后,马上便引出了理解的第二个步骤:它究竟想说些什么?这就需要再回到原文,洗掉那铺面的污尘,让字与字间的含义浮现出来。 可是字义间含义繁多复杂,不同的搭配会呈现不同的信息组合。那到底谁才更加贴切,谁才能对现代的读者有所收获?
这便在步骤二基础上再延伸开来的步骤三:
它可以说成什么?它能说成什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首先第一个字,学,它常见的说法是“学习”。可这部经典巨著出自孔子、孔门弟子身处的时代。当时的文字措辞以及使用都是有所“讲究”的,我们单凭现在通俗的解读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这里重点有两个字,“学和时”,究竟在当时的环境,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学: 孔子认为可以分为小人之学,君子之学
小人之学指的是在它人已经搭建好、准备好的体系和环境再去学习,是为他人服务学习而学习的。这显得气度和雅量小,统称为小人之学。
君子之学指的是完全是为了自己,成就自己而学习的。“成己达人”——说得就是只有成就了自己,才有能力帮助与自己发生关系的所有人(小至亲戚朋友,大到社会国家)
孔子认为这是一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高尚修为/学习态度。气度不凡,雅量甚高,因此统称为大人之学。因此,孔子所看重的学,是君子之学,是为自己而学的学。
时:按现代人的解释,可以表示为“常常,时不时”等。可是,这个字作为时间状语在孔子那个年代有另外一番解释——(恰当的)时机时势。
习:按现代人的解释,可以表示为“实习实践、温习复习”。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含义,但认真细想一番:实习实践的过程,其实不就相当于每一次的重温与复习吗?每一次的锻炼(实践),其实也是对这个动作和背后理念的重温。
(PS:越是经典的书籍,越是有更多的后人在后面不断地批注、判断,以及给出他们各自的看法和观点。这当然其中也不乏有出类拔萃的、有资质平平的学者。而这就给我们越往后接触经典的读者提出更大的挑战:在众说纷纭,观点针锋相对的世界里,该听谁的,该信谁的,该怎么理解当下这句话?)
此乃理解的最后一步:它应该是什么?但这又取决于另外一个源问题:你想要从中得到什么?/你知道它能给予我自己什么? 当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手中的书本能给我解决些什么的问题时,它自然会给我设立好一个“准则”。
话虽如此,但有时候行动起来绝非容易。
因此,才有了我们理解的第三步骤,它可能会说什么。此处目的在于,先是不断地揣测,试探出它所有的可能性,然后再跟自己预先心底想好的价值观做“匹配”,找出最吻合自己的一两条。换句话,就是先开放包容你预知的所有观点,然后逐渐剔除,逐渐收敛,让自己的评论和观点慢慢浮出水面。
能到了最后第四步,诚然已经相当不错,但离理解透彻还有一段距离。因为我想你只是得出了结论而已。看起来在前面已经花费了不少功夫,但不要忘记一点:你所做的功夫全都是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上。观点和批注是别人留下的,原文是别人抒写的,而你充其量只是做了个“筛选”的动作。属于自己的输出,属于自己的财富还没有凸显出来。
因此,便引出了最后一个理解的步骤:我怎么把已成的观点,说明给别人听,让听者有种置身于你所创造的语境中,默默认可?其中,我另外需要补充几点:
1. 是说明,不是说服。
2.是认可,不一定是认同。 (可以认可你的观点和视角,但不一定认同你得出的结论。)
3.关键在于将对方带入自己的节奏,置身于你创造的环境中。
4.不一定需要联系实际与当今社会相提并论。
5.这个别人可以是自己,一个虚构的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顾与总结:
1.理解的5个步骤
(A)究竟说了什么?
(B)想说些什么?
(C)可能会说什么?
(D)应该会说什么?
(E) 我要怎么说给别人听?
2.先把书本读厚(可能会说什么?),尽力考量当时的背景与处境,作者个人撰写作品前的人生生涯。再把书本读薄(应该会说什么?),找寻出与作者紧密相连的背后“相貌”,最后再把书本读厚,转化内置于自己的大脑储存里,与周遭世界连为一体,谨慎又积极地输出。
3.输出才是自己的压箱财富。但财富不应该随意脱口而成,更不应该堂而皇之。
PS:每读一本书籍,仿佛手里握着无数张来回的车票。在作者笔下所构造的时空和现今间不断地切换,不断地往返。这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