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诗波澜壮阔,《三国演义》则将其演绎得高潮迭起,有一段故事叫三让徐州,尽显刘备仁德,可惜只是供君一笑罢了,为什么呢?从主人公说起吧,陶谦,字恭祖。
允文允武
陶谦先是“举茂才”,也就是秀才,为避刘秀名讳改叫茂才,从此踏上了官场。陶谦虽然名字文绉绉的却是个武官,先是担任幽州刺史,征讨西凉韩遂、边章。羌胡入侵时,皇甫嵩上表请武将,又是陶谦出马,与皇甫嵩一起大破西羌。而后为张温参军事,担任徐州刺史时“击黄巾,破走之”可以说是军功卓著。
丹阳郡里丹阳人,丹阳人领丹阳兵。此外陶谦出身丹阳,手下有一批丹阳兵,也是陪着他转战四方的精锐之师。后来刘备、曹操、孙权手下都有丹阳兵,用过的都说好,就不扩展了。
至于“文”,首先能当上“茂才”就已经证明自身才学了,之后担任尚书郎一职,这个职位可不是胸中无点墨的人能担任的,尚书郎是要取有才能者为皇帝分担政务的。再者,陶谦担任徐州牧时,也是主政一方,并取得了让人咋舌的政绩,“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徐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四处烽烟弥漫的乱世里,陶谦竟然创造了一片净土了,而且陶谦破黄巾后,《后汉书》中有一句“境内晏然”,河清海晏的样子。
性情刚直
有才华的人大多有点个性,陶谦就是刚直。担任尚书郎时,有个同郡前辈张磐,因为是陶谦父亲的好友,与他格外近亲,“意殊亲之”,但是陶谦却不齿他的作为,同时陶谦还为官清白,张磐想诬陷他都做不到,“谦在官清白,无以纠举”只是陶谦主动罢官离去。
另一次则是在张温麾下时,虽然张温给陶谦的待遇很好,但陶谦还是对张温的作为表示轻蔑,甚至在庆功宴上当众侮辱张温。也就是张温有容人之量,本来要把陶谦弄到边疆受苦去,听了别人劝解才把陶谦找回来,还对他同从前一样好。
还有一件事,董卓乱政时期,陶谦曾向朝廷进贡,但那是供奉给天子的。陶谦虽然没参与讨伐董卓,却支援了朱儁三千精兵讨董,李傕把持朝政时,陶谦还要组织第二次诸侯会盟,只是未能成行罢了。
可以说陶谦前半生三观很正,还很执着,做个诤臣绝对有前途。
情非得已让徐州
要说这徐州地理位置优越,还被陶谦治理得蓬勃发展,而曹操只得了一个百废待兴的兖州,以他的战略目光,自然对徐州垂涎已久了。这时期的陶谦呢,不仅人老了还昏聩,有一句总结得好“而谦背道任情”,玩的就是任性。
人家是建议“亲贤臣,远小人”,陶谦倒好,亲小人,“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远贤臣,“广陵太守琊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这赵昱可是陶谦费尽周折才征辟的,就这么被疏远了。同时还任人唯亲,用同乡人曹豹统领军事,没什么出彩的表现。用同郡人笮融运粮,结果笮融竟截留粮食,擅杀太守,纵兵劫掠。这就是陶谦的问题了,“刑政失和”。
这一时期其实是二袁相争,曹操与袁绍联盟,袁术则联合陶谦、孙坚、公孙瓒等人。就这一层来说,陶谦本来就与曹操是对立的。
很奇怪,能明显看出《后汉书》《三国志》在黑陶谦,《资治通鉴》《吴书》在洗陶谦。曹操攻打徐州,是因为父亲曹嵩死于非命。史书也是分成两派,一说是陶谦指使手下干的,另一说只是手下人图财害命,反正在曹操眼里是陶谦背锅,正好师出有名,谁也阻止不了曹操,在徐州大肆屠戮,“泗水为之不流”,这次因为没粮食退去了,下次再来攻打时又碰上吕布在兖州捣乱,倒也让陶谦保住了徐州,同年病逝。
刘备是什么时候来的?曹操第二次东征时,在青州刺史田楷手下。看看陶谦对刘备有多防备吧,他让刘备驻军小沛,这根本不是徐州境内,那是豫州范围。从头到尾陶谦都没对刘备说过把徐州让给他,只是病重时对糜竺提了一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这也是情非得已,徐州在外要面对曹操和袁术两头饿狼的夹击,在内刘备已经和徐州名士搞好关系了,“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陈登是徐州士族的代言人,郑玄则是当世大儒,地位极高。
在内外两重压力下,陶谦才选择让刘备接手徐州,刘备本来也不愿意管这烫手的山芋,只是先后被陈登、孔融、糜竺谈心,这才接手。有趣的是陶谦的两个儿子,“商、应,皆不仕”,连官都没得当,这就是刘备对陶谦的回应了。
陶谦真的适合做一名诤臣,而非一方诸侯。
看官感兴趣的话,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