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有一个关于量感的分享,一直在思考中,还未形成最后的定稿,现在看来,量感作为新课程标准中新增的一个表现词,它的特殊之处不用质疑,但是如何用自己的话来理解量感呢?
我想,量感无非就是指对事物大小、多少、长短等属性的直观感知,具体体现在生活中,能够相对准确地感知一段距离的远近,一个物体的长短,如从家出发到某个地方的大致距离是多少千米,或是从家出发,距离1千米的地方大约在哪个点?也可以是对物体轻重的估计或推断,如1千克的重量大约是多重,如身边一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几千克等。但这种意识与感觉对学生来说难度挺大,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量感呢?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
首先要对计量单位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这个计量单位分为基本计量单位与衍生计量单位,由基于体感的定量刻画到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便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重量单位为例,记得有一位老师执教1吨有多重时,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游泳池,课上,让学生将水往充气的游泳池里去装,正好装1000千克就是1吨水,孩子们快乐极了,老师最后介绍,这样来看,1000千克水的重量就是1吨,而10个100千克的箱子就是1吨,50个三年级小朋友重1吨。如果我们在教学前对1千克有了真正的手感,那么在执教1吨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拿1吨水在教室里体验了,这时对于1吨的认识,可以基于数感来刻画与理解。那么对于长度1千米的教学也是如此,有了对1厘米这个距离感的认知,由此推理而来的对长度1米的体感认知后,1千米的长度就根本不用在上课时间带着全班孩子到操场上去走一走了。
这让我想起了五年前我在教学1千米有多长时,并没有真的理解这么深,也只想到去走一走实地感受1千米的长度,看来只有多学习才可以不断改变自己的思考,也才可以将问题想得更深入!
明天还要再仔细读书加强理解,更专业地来理解与量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