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开完会,晚上跟一家医院的领导们吃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一个主任突然很惊讶地说:“你不喝酒啊?”
我连忙说到:“主任,不好意思,还没学会……”
紧接着,主任说:“不喝酒还能把工作做得这么好,不错!”
言语之间,一时竟然不清楚是揶揄还是夸奖。
前几天跟另一家医院的老师们吃饭,相同场景,我说我不会喝酒时,主任说:“不喝酒,那你在外面怎么应酬呢?男人不喝酒,怎么行?你怎么跟人谈事情呢”
之前遇到的专家们最多也就说一句“酒嘛,喝着喝着也就学会了”,今天偏偏遇到这么番言语,一时竟不知如何回应,只能勉强尴尬地挤出笑容。正待要说些什么,边上的销售同事忙解围,笑着说:“所以嘛,他才做了支持工作嘛,专业能力强!”
这个场景里,主任可能说出了当下一个普遍的印象,销售同事的帮忙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印象,那就是“做业务是要应酬的,应酬的形式之一就是喝酒”。众所周知,酒可能是互相之间交流沟通的利器,也有可能是服从性测试的工具。
结合前段时间的张雪峰老师那句“文科就是服务业,服务业就是靠舔”,说的是工作的“专业独立性”的问题,就是你在不“舔”客户的情况下,能不能用专业征服对方,默认的前提是专业能力是可以征服对方的。
马督工认为,是专业独立性不够,导致了一些服务业的人不得不去舔客户。但是我觉得,这个可能跟专业性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很多时候专业能力也没有办法征服对方。马督工举的是法律文书上网的例子,单一的法律从业者并不足以代表所谓的“文科就业人员”。
你的产品好,对方就一定会采购你的产品吗?不一定!你把专业的内容讲解得很透彻,对方就一定会接受你的服务吗?也不一定。
从更广泛的服务业的角度看,之所以不得不舔,跟专业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权力的不对等。
比如滴滴司机载客,外卖员送餐,但凡有一个差评或者投诉,平台是否给到你申诉的权利?成本又需要多少?HR非法解雇你或者说领导看你不顺眼要开除你,你有没有那个时间精力和财力去花两三年的时间去争?一个头部专家,给你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可能并不合理但又不违法的要求,接了专家就为你发声,拒绝了大家就一拍两散,你拒绝还是接受?所有的这些都不是能不能拒绝的问题,而是拒绝之后的成本你是否能够承担得起的问题。
所以,其实张雪峰老师说“文科都是服务业,都要靠舔”,明显是不准确的,跟你学文科还是理科、工科没关系,而是看你是否有拒绝的底气,这份底气不仅来源于内心的强大,可能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撑。
康德说“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如果换一个角度,假设每一个都把你面前的人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是不是也就无所谓舔与不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