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提及“青春”二字,脑海中有无数想法浮现,在少不经事的年纪,经常会自己思索“青春”的意义。
我们通常以旋律定基调,就像文章提炼主旨一样,那么青春的主旋律是什么呢?
是简单纯粹的快乐?是年少不知畏的冒险?还是享受当下的满足?……都不是吧。提及青春二字,应与奋斗相关。
《人民日报》中有:“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初读此句,内心就像有喷崩而出的火山,瞬间感受到了蕴含于文字中的力量,后来我将这句话抄在了课本的扉页,以此时刻鼓舞自己。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奋斗两个字刻在了我辈青年的基因里。
自古以来,坚韧、努力、进取、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品质。
我曾看过一本书,书名为《守藏》,书中讲述了在19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国家将13000多箱文物,在14年的时间里辗转两万多里,分三路南下,最后没有一件损坏。比起历史书上平铺直叙的记述,这个被描述得如此生动的伟大的奇迹更激起了我对民族历史的好奇。
因为了解过这个故事,所以我走进了国家博物馆,想看看那些厚重的石鼓、褪色的丝帛、残缺的字画,看看那些我们先辈拼死也要护下来的宝藏文物,当我真正看到的时候,方能感受到那种迎面而来的冲击感。
这些文物,它们比我们更多地见证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人仰望凝视过它们,它们也算是灾难中的幸存者。它们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文化的符号,在之后的每一个艰难的时刻凝聚着我们。
我们民族一路走来,诸多坎坷磨难,难关重重又重重,先辈们浴血奋战,披荆斩棘。他们踏荆棘而来,倒在泥泞中。后来的人们踏着他们开辟出的道路,奔赴黎明。
这是过去。
2021年的夏天,我来到北京。
在天安门广场,我从凌晨两点开始排队,等到凌晨五点,为了等一次升旗。
那天下着小雨,很多人没有撑伞,戴着帽子,我也是。三个小时,没有别的事情可干,其实算是漫长的,但我内心雀跃,于是时间过得飞快。
我看见国旗护卫队从城门中走出来,步伐整齐,气势凌然。我看见广场上所有人收伞摘帽,肃然站立。
耳旁是所有人齐声而唱的国歌,眼里是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是满腔炽热赤诚的对祖国的爱。
或许比起晴天,我更爱此刻的蒙蒙小雨,所有人在这场雨里,和我一样,注视着自己的信仰升起,那一抹红色在雨水的冲刷下愈发鲜艳。
广场上有牙牙学语的孩童,有沉稳老成的中年人,有满头白发的老人,也有我这样的朝气蓬勃的青年。我没有比这一刻,更加震撼和感动。我没有比这一刻,更坚定自己的内心。
“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皆是脊梁。”如今的我们羽翼尚未丰满,我们是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是初生的朝阳,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
此刻,我们仍将继续沉淀自身,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未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现在。
从古至今,无数的中华儿女怀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让中华之魂生生不息。我想中华民族作为唯一一个生生不息延续了五千年的民族,这绝非偶然。
是无数仁人志士用“以天下为己任”家国情怀塑造出精神永固的中国来。于是历史的车轮辗转滚动,历史的硝烟化作千沟万壑的松涛和鸣,这样的家国情怀代代绵延不止,最终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必将沿着先辈开辟的道路,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向着美好的明天砥砺前行,在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用奉献与责任绘就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
此刻攻读土木工程的我,暂且算个土木人,我立志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工程师是艺术家”,我希望荒废的土地上建起高高的大楼,我希望闭塞的村庄有平坦的道路,我希望中国更多地拥有享誉世界闻名的建筑。
待我学成,必将毕生才华献于我挚爱的祖国。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青春之我,逐华夏之阳。
这是我们的承诺。
也是我们的未来。
走过太初混沌,走过二十四朝,中原九万顷,书写了历纪第一章;走过山河浩荡,走过彩旗飘扬,鲜艳的彩带挥舞出龙的脊梁。我泱泱中华,历尽无数沧桑,仍迎风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