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二中建校于1938年,百年老校桃李芬芳,积淀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培育了一批博学的专家名师。学校借力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和智慧校园建设,从“学术立校、专家兴校”办学理念到“善行养正”育人实践,再到“云智慧课堂”的大胆探索,“高考质量、学生核心素养、教师专业能力”三大工程助推学校迈上了质量、内涵、特色、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
理念创新
“云智慧课堂”助推高效课堂。2019年秋季,学校更换安装了63台希沃智慧黑板,接通了光纤百兆网络,并与国内多所高中名校实现资源共享,开启了“智慧课堂”新模式。组建全市普通高中首个“互联网+云智慧课堂”信息化实验班,提出了“夯实双基、全科提分、冲刺双一流名校”的目标。学校为该班师生每人配备一部高配置的平板电脑,采取“分层次教学、个性化培养、一对一辅导”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统一授课,通过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学情,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中暴露的问题。教师课堂上根据平台反馈数据分层授课、布置作业、分类练习、综合检测,确保每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最大化,学业成绩得到精准提升。在多次考试中,信息化实验班学生各学科学习成绩遥遥领先,学生整体发展后劲十足,有望实现全员冲刺双一流名校目标。
“学术立校、专家兴校”助推学校内涵发展。学校提出了“学术立校、专家兴校”办学理念,通过不断健全培养机制,优化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级教学名师和管理行家,成为领航学校发展、开拓教学科研、指引学生成长的宝贵资源。在“全国模范教师”张立中、“全国模范班主任”王庆荣、“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陈永福、王忠正及“西北好课堂金牌讲师”柳金光等一大批名师的引领下,多名教师在课题申报、论文撰写、课堂大赛、高考辅导等方面喜获多项奖励。近年来,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迅速,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流砥柱,促进了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也被评为“全国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善行养正”德育理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本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向善、向真、向美发展,养成浩然正气的品质,以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育导向,结合当代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和理想追求,提出了“善行养正”德育育人理念。学校摒弃了传统的处分、惩戒等管理方式,开发了一系列善行、孝心、感恩、励志、生命教育课程和主题活动,开设“生命成长”系列德育课程和主题德育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和兴趣爱好,培养了学生阳光向上、爱国爱家、珍爱生命、懂得感恩的健全人格,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专家引领
名师带动,学科竞争力优势明显。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24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4人,特级教师1人,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68人,陇原名师1人,省园丁奖获得者6人。张立中、王庆荣、陈永福等教师先后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模范班主任”“甘肃省园丁奖”荣誉称号。学校成立了“陇原名师金东升二级化学工作室”、“孙福生足球名师工作室”、“陇原名师张立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在专家名师的带动下,学校各学科建设迈上了发展快车道,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成长迅速。
示范引领,教科研成果丰硕。在“学术立校,专家兴校”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涌现了一大批省、市、区优秀教师和德育骨干。近年来,12项省级、21项市级课题相继成功申报,顺利结题;50余篇论文投稿国家、省市级刊物;赵娟等20余名老师获各级各类竞赛指导教师奖;柳金光荣获2019年“西北好课堂金牌讲师”;35名教师在省市区课堂竞赛中摘冠。
科学管理
发挥绩效工资杠杆作用,实施人文过程管理。从2018年起,学校全面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推行“多劳多得”评价机制,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获得感和成就感。实施“一体两线分层督导”。学校和年级管理人员把教学常规检查、教学成绩、德育管理等方面工作以具体数据呈现,量化为绩效工资数额,切实做到了管理与绩效无缝对接,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度和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确保了学校“高考质量、教师专业能力、学生核心素养”三大工程落地落实。
食宿军事化管理,为工作繁忙的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学校建有集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化学生公寓,开设回、汉餐厅5个,可供2000多名学生同时住宿就餐,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有效解决了家长因工作繁忙在孩子监管缺失带来的问题。
资源共享
选派优秀学生进全国高中名校学习。学校不断拓宽办学思路,与全国名校河北衡水市武邑中学、冀州中学等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实现了师生享受优质资源的愿望。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可直接选派进入河北名校进行深造学习,选择平凉二中意味着选择了进入全国名校深造学习的机会。
与多所名校建立友好关系,搭建教师跟岗学习平台。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河北省武邑中学、天津梅江中学等多所名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德育工作者搭建了更新理念、实地查看、借鉴学习、反思进步的广阔平台,与名校举办了线上线下同教同研、同课异构、教案展评、微课比赛、高考备考能力测试、课题培训、做高考题等活动,这些活动成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