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我的理解】参考《论语集释》,匡原本是郑国的辖地,鲁定公六年,鲁国大夫阳虎侵郑取匡,然后“暴匡”,大抵是攻下匡地后烧杀掳掠的事情。巧的是,当时一个叫颜刻的人随着阳虎出征,古人考证颜刻也许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当孔子游历诸国,路过匡地,孔子本人长得很像阳虎,随从当中又有个颜刻,于是匡人围之,拘押五天。王肃注释“犯法狱死谓之畏”,言下之意,孔子被当成战犯将要被处死了。在这个时候,孔子安慰弟子说,周文王已经过世,他留下的礼法制度,通典文章,难道不由我来传承么?如果天意要断绝这份文脉传承,我这个后死者(比文王后死)就应该没机会掌握这些通典文章;如果天意不要断绝这份文脉传承,那么匡人又能拿我怎样?
据考证,孔子畏于匡,大概五十六岁,他自己说五十知天命,而他晚年返回鲁国,着手编订六经,尤其是《春秋》,留下一句“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应该说孔子在匡地被拘押的时候,已经知天命,而且已有编订六经的想法,所以他敢于说“斯文在兹”,这不是自大,而是传承文脉的使命感,是对天道的敬畏,反而是一种自谦。而这种使命感,足以让他认为命不当绝。如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东吴,周瑜要害他,诸葛亮很自信的对鲁肃说:“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知行合一】对教师来说,使命感是一件挺重要的事儿。就像人们说的,“你要知道,你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全世界。”教师的使命感,意味着我们所作所为要对得起每一个孩子,我们的每一次越界,就像是在践踏别人的全世界。批评与侮辱,惩罚与泄愤,不过是一念之差,一线之隔。为师者,不能不慎重。怎么慎重?孔子说“天之未丧斯文”,不是迷信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决定着人间事,而是对天道的敬畏,所谓天道,是自然规律。我们作为教师,具备使命感的表现,就是时刻警醒着去发现儿童发展的规律,发现教育教学有效性的规律,当我们认识到采取的措施始终没法转变儿童的不良行为时,要思考的是我的方法不对,而不是这孩子没法改变。这才是自然规律。我愿在这样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