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带得走的错教存在合理性吗?
教得对的东西常常忘得很快,偏偏有一些教错的东西却为学生所带走,那么它有存在合理性吗?
真学是教学合理性的一块试金石,如果错教却能引发真学,那么应该说错教一下又何妨,问题是错教之下有没有真学?
#思#
错的对立面是对,假的对立面是真。错与假或对与真都不在同一言说维度和事理层面上:错的有可能真,有可能假,假的有可能对,有可能错。
在教学中,我往往因个性使然,会在孩子们面前偶尔地“调皮”一下。怎么个调皮法呢?我会故意将某个字写错,让孩子们仔细去找这个字错在哪儿,然后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讨论来识记住这个字。亦或是在某句话的板书中少一个字,或添一个字,然后故作神秘无奈状,让孩子们当当医生,治治老师这粗心的毛病。无可厚非,孩子们是喜欢和老师玩儿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的,何况是捉老师这只老鼠,这样看似“错教”,但却课堂气氛融洽,还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何尝不是一种“假教真学”呢?
#摘#
一小学语文老师公开散布“读书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一类个人观点。
#思#
作者对他的观点不以为然,教师职务是一种社会公器,国家,社会,人民赋予教师以教育职权,我们理应有一定社会担当。这话从明面上来看是一点错也没有,这也是一位教师应有的职业自觉。
这个语文老师的观点肯定在大家看来都是不以为然的,那他应该好好地反思如何把心中真正的想法通过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句话明显有很强的个人主义在里面,于己,您自己知晓就可以了,不必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宣之于;于人,可能您这么说会让很多听者觉得,这个饼画得还是比较真实可信的,目标比较适切,当然可以通过努力读书来搏一把。但错就错在您宣扬的对象是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学生,这样会荼毒他们幼小的心灵,狭隘他们的格局,甚至影响其人生观。
#摘#
以非学科专家身份进行跨界教学,我们有这样的知识底子,科学底蕴和教学底气吗?这是不是对其他学科专业尊严的一种亵渎?
#思#
之前信息技术2.0在省级评优时,有要求要进行学科融合。也就是你的本科教学里要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要有一定时间的教学展示。说实话,虽然这样来说会比较新奇,可能于学生而言,课堂里出现了其他学科知识,还以为老师换科教学了呢。不过可能也有学生会更加崇拜老师,科科通。
但对上课老师而言,做大量的跨科备课那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出现了错教,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是,老师们的畏难情绪便开始出现,思想无法转变,还叫苦不迭。强扭不必之瓜,强勉不能之难。这对当下教师的普遍知识与素养结构、状况而言是一个天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