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们,提起杜甫,你们心里头涌现出来的诗歌,是哪一句?
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还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似乎少陵野老在我们心目中,刻板印象,就是那个眉头微皱、背手持书卷冥思苦想的老头形象——苦大仇深、忧国忧民,以及有点小窝囊。
但我今天偶见的一首(《赠翰林张四学士垍》),也来自于他,你们看看:
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
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
赋诗拾翠殿,佐酒望云亭。
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
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
无复随高凤,空馀泣聚萤。
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
倘忆山阳会,悲歌在一听。
我挺惊讶的,这首诗是在扎扎实实地拍马屁。这诗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张翰林位高气盛逼迫华盖,文章功力如鲸突破沧海。你是天上降下的张公子,来到宫中的汉克星。你陪皇上与公主在金宫翠殿赋诗,水榭云亭佐酒。给皇上兼草紫诰,言辞邃密如写在黄麻纸的六经文。皇上赐予你赤金腰带,赠送你的荔枝青青。我为自己无缘追随你这只高空飞翔的凤凰而遗憾,我还是认真凝聚荧光苦读书。我这辈子就像春草一样随意生长,像漂亮的浮萍独自垂老天涯。还记得我们见面时的情景吗?悲歌一曲,望你提携提携。
少陵野老,还是得做一回舔狗,否则仕途之路就得一直吞声哭啊。每个朝代都用自己朝代的游戏规则,完成人才的选拔和阶级的流动。杜甫,作为有志向的读书人,当然也得卷入这样的古代“高考”。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三十五岁的杜甫再次信心满满地来到长安参加考试。这次考试与以往的科举考试有些不同,叫制举,就是皇帝下诏举行的不定期考试,不像科举那样严格,只要突出的才艺,比如唱歌,书法,写文章等等,通过层层选拔后,就可以进京参加最终的考试。
满腹诗书的杜甫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来到了京城。然而负责考试的宰相李林甫(口蜜腹剑的那位),为了拍皇帝唐玄宗的马屁,竟然上表祝贺皇帝说“野无遗贤”,就是:恭喜皇上啊,在您的英明治理下,天下的人才早就被你全部揽尽了,民间已经没有可用之才了。
这个话扯淡到极点也没有关系,只要李隆基相信。他信了不要紧,杜甫可就要完犊子了。本来饱读诗书只为了能够入仕做官,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然而还通往理想的道路实在是太崎岖了,生生给李林甫切断了,不止一回。
那能怎么办呢?只有在长安待着,继续等待机会,毕竟这里做官的机会多。期间杜甫也曾给当时的一些权贵写诗自荐,但是要么是没了音讯,要么是表示很欣赏他的才华但是却也并没有给他什么实际的帮助。
三十五岁的高龄,在长安做了很久的无业游民,没钱吃饭只能去一些达官贵人家里蹭吃蹭喝。你看看这首便知辛酸: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终于有机会了。有一个叫张垍的人在看了上文提及的那首《赠翰林张四学士垍》后,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个张垍何许人也?——宰相张说的二儿子,又娶了皇帝的女儿,实打实的高干子弟。
认识了这样一个人,当然就可以得到一些内部消息了。确实如此,张垍告诉杜甫:皇帝要在来年正月,举办祭祀大典,你不是文章写得好吗,你提前写几篇好文章,好好称颂一下这件事情,我到时候帮你把这些文章献给皇帝,皇帝看到你的才华自然就会重用你了。
这也算真的是实心实意在帮他了,于是杜甫就写了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官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交给张垍呈给了皇帝,皇帝看完之后,觉得他很有才华,就让他待制集贤院,等着安排工作。但是这时负责的依旧是李林甫,都说过“野无遗贤”了,这时候再给杜甫安排工作,不是打自己的脸吗?于是,杜甫的公务员之路泡汤了。
回看这个有点窝囊的古人杜甫的一生,多么不得已:科举落榜,不是因为能力的原因;生活贫困,不是因为没有努力的原因;四处落魄漂泊,因为时代战乱。即便如此了,还心心念念想着光复尧舜之治;最后,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茅屋还给秋风吹跑了,怎么看也令人唏嘘,这算是一个官二代应该有的一辈子?
这就是杜甫,这个古人的高考和公务员之路,不能再扎心了。
人如蝼蚁,万物皆是刍狗的时代——咱们最好一辈子都不用碰见。高考延迟就延迟吧,至少不是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