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一
早上还没起床,隔壁房间传来婆婆对侄女的厉声斥责……我赶紧拿被子蒙住头,心里五味杂陈。
可怜孩子小小的安全感,责任感,在这声声斥责中被消耗殆尽。
可怜,可恨,可悲。我们又何尝不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受害者。我们长大后,安全感缺失让我们极力的去控制我们的孩子,伴侣。
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段话: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经常听到父母说这样的话:“再哭,我就把你扔这里,”;害怕被抛弃的孩子,抽泣着努力收住眼泪;
“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没出息”;哭是不应该的,被否定情绪的孩子,也会自我否定;
“哭解决不了问题,要坚强”;哭是没用的,孩子慢慢学会了隐忍,再多的情绪都憋在心里...
学习之后我才知道,孩子的哭,让父母产生“自己没有把孩子照顾好”的想法,感觉自己不再是个完美的父母,为了防止内心的自恋感、价值感被破坏,于是不允许孩子哭;
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小时候哭同样是不被允许被父母吼回去、制止,自己只能选择压抑,太多的负面情绪积压在心里无处宣泄。
而孩子的哭,唤醒了我们童年时期类似情境下悲伤的记忆,为了避免重新忍受那种难过的感觉,我们也会让孩子用自己当年的方式,选择压抑和克制。
没有学习,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变成当年我们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的那个样子,所以我们不允许孩子哭,不允许孩子反抗,根源大概就是,自己内心深处复杂的情绪没有安放好。
我们总说,孩子依赖父母而活,父母是孩子的恩人, 但是真相是,父母养育孩子,更借由养育孩子疗愈自己、成长自己。让自己有了“幸福的能力”,从而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父母和孩子,互相引领,互相成就!
段二
转眼间,走进婚姻已经是第9个年头,再过30多天,我就38岁了。忍不住自嘲:我是马上40岁的人了!有些惆怅,有些憧憬。
前面这8年,回想起来,似乎都没有多少快乐的片段,多的是纠结,痛苦。朋友说:一看你就不快乐,就算笑起来,也看得到你眼里的忧郁和无奈。
先生总说,江老师是他的救命恩人。现在想来,又何尝不是我的?我不也无数次的想过用死来结束吗?!
从小到大,在外面我不争不求,几乎所有人都说跟我在一起很舒服「现在明白,因为自卑,所以讨好」在我放心的,能给我安全感的那些人面前,我就是一个霸道的人,我要爱,就会得到。「因为自卑,所以外显强势,强化我的价值感,存在感」写到这里,我才突然明白,当年,我唯一一次被分手之后,我为什么会嚎啕大哭的耍酒疯,真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我的存在感,价值感被全盘推倒了。
结婚后,我认为老公这个角色,就应该对老婆好,就应该给她无条件的爱,就应该把老婆放在第一位。而他,跟我以往认识男生都不一样。我给了他无数的标签,自私,小心眼,小气,不讲理,愚孝,不会疼老婆,不浪漫,冷血无情,不可理喻……随着时间流逝,标签越来越多,我对他的感情,由一点点的爱,变成了大大的厌恶!而这时候,我一直逃避的初恋出现了,虽然我清晰的知道他也绝非我的良人,这件事还是坚定了我离婚的决心。
真庆幸走进了悟纳合的课堂,我开始越来越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局限,看到别人的局限,学会接纳。在上课的两天里,我们做了很多体验,这些体验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我一直追求的“爱”,在婚姻求而不得的东西,在与亲人分离的这个体验里,我深刻的了解到,我一直被爱包围着,只是我从没有用爱的眼光去看他们而已。接纳了先生之前给我的回答,接纳了婆婆对我的种种,接纳了奶奶对我的种种。
不停地觉察,不停的整合,不停的把痛苦清理掉。借鉴一句:最好的养生,真不是中医,而是情绪的流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祝福正在醒来的自己,千淘万漉,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