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行程的第三个所到国家是奥地利。众所周知奥地利历史上诞生了众多的音乐大师,如莫扎特、海顿、舒伯特、大小约翰施特劳斯等,那些音乐家为奥地利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各种与音乐有关的节日层出不穷,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所以一提到音乐,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奥地利这个国家。如果说音乐会使人变得浪漫,那么我眼中的奥地利便是如此,大到自然景观、小到一草一木,处处透露着浪漫和美妙。
奥地利的第一站是萨尔茨堡,萨尔兹堡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是音乐神童莫扎特和指挥家卡拉扬的诞生地。阿尔卑斯山的秀丽风光与丰富多采的建筑艺术浑然一体,使萨尔茨堡被誉为世界美丽城市之一,老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沿着多年前那令无数世人痴迷的影片《音乐之声》的痕迹,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魅力。
米拉贝尔花园(Mirabell Gardens)始建于1606年,位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萨尔茨河北岸,最初被称为"阿尔特瑙",与米拉贝尔宫一起由当时的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为其情人莎乐美而建造,在迪特里希去世后由后继者更名为米拉贝尔花园与米拉贝尔宫。米拉贝拉花园是个集聚了雕塑、花园、喷泉的巴洛克式花园,充满了浪漫与童话色彩。花园中央是一座大型喷泉,四周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雕像;远处还能观望萨尔茨堡要塞。米拉贝尔花园的美丽让这里除了吸引很多游人之外也吸引了很多电影剧组,《音乐之声》就在这里取景。
从米拉贝尔花园出来步行10来分钟,穿过萨尔茨堡河便到了粮食胡同,这要算萨尔茨堡老城中最热闹的街道了,也是最能够反映出中古时代欧洲风貌的一条小街。中世纪保留下来房子,如今被整修得焕然一新。这条购物街上的商店,都非常有特色,每座建筑的立面上都清楚地写着建造的年代,最为醒目的是每家商号都有自己的招牌,招牌是用金属打造出来的,保留着16世纪的风格,为粮食胡同增添了不少风采。这条由石板铺成的小街道本就十分狭窄,加上熙熙攘攘的游客,我也在欧洲感受了一把旅游旺季的人从众。
粮食胡同9号便是莫扎特的故居。这是一座六层老式房屋,莫扎特和他的妻儿于1784至1787年居住在这座楼房的三层。在这里,莫扎特还教授过年轻的贝多芬。
沿着粮食胡同往上走便到了莫扎特广场,广场的中央竖立着莫扎特的雕像。
旁边更为开阔的是主教广场,不时有观光的旧式马车从身边经过。
不愧是音乐之城,连餐厅招揽顾客的方式都与众不同。
小小的萨尔茨堡让我了对奥地利的音乐文化有一丝浅薄的了解,这也是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意义所在。
第二站的哈尔施塔特请见文章“一镇一天堂”。
第三站是首都维也纳。维也纳,众所周知的世界音乐之都,曾经的奥匈帝国首都,也是欧洲的文化中心。城市公园有众多艺术家的雕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约翰·施特劳斯的雕像,俗称“小金人”。
作为音乐之都,自然少不了歌剧院,最为被国人所知的就是金色大厅,每年元旦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都会在此举行。1863年,奥地利国王弗兰兹•约瑟夫一世(茜茜公主老公)划出地皮,建造音乐之友协会大楼,楼内有莫扎特厅、勃拉姆斯厅,木厅、玻璃厅、金属厅、石厅6个大厅。其中,最著名的叫“音乐大厅”,由于其金色的装饰风格,也俗称“金色大厅”。这是维也纳最古老却最现代化的音乐厅,在“声学”还未普及的19世纪,建筑师们对共鸣与传声的独到心得,在金色大厅得到完美体现。一直以为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档次最高的音乐厅,其实不然,如今的金色大厅基本上以出租为主,除了官方的演出之外,只要你能付得起租金,都可以在此演出。
而事实上最有影响的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这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也是维也纳的主要象征。歌剧院建成于1869年,落成后首演的剧目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歌剧院每年演出300次晚场,剧作以莫扎特和威尔第的作品为主,一般不试演现代作品,每年除夕,歌剧院还将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大舞会,以其奢华典雅而成为世界各地政要名流、富商大贾云集的盛会,届时奥地利总统和国家政务要员都将出席。
过了国家歌剧院也就到了维也纳的市中心,除了中世纪的建筑、教堂和一些博物馆让你觉得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而各种鳞次栉比的奢侈品店、座无虚席的街边餐厅咖啡馆,俨然让我觉得是到了日本的银座。
圣史蒂芬大教堂(Stephasdom),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是维也那环城景观带上的又一著名建筑,也是维也纳市的地标。高耸的塔尖高达137米,为全世界第二高尖塔,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
原本计划时间允许的话想去参观一下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遗憾的是那天正好周一,所有的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大厅都闭馆,更不巧的是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时下时停,把我们滞留在了商业街。早就听说维也纳不但是音乐之都,也是购物天堂,好不容易来趟欧洲那就好好疯狂一把,也对得起还不错的汇率和退税比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