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平民史诗
----读张恨水《巴山夜雨》有感
作者 寒蕻
《巴山夜雨》是张恨水唯一一本以自身经验创作的一本小说。故事主要描写了李南泉在抗战时期重庆疏建新村的生活,串联起了其他六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故事描写了在重庆大轰炸期间,这些公教人员每天如何躲空袭,在空袭结束之后,这些家庭每天如何生活。夫妻之间的相处,以及重庆上层人员的贪墨行为。
王夫之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以乐景写哀,与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巴山夜雨”的意思可以从字面上解读那就是在我国西南地区山脉中,因为独特的地形导致这里夜晚多雨,这种雨来的快也比较急。而我们最熟知巴山夜雨的意思,来自于李商隐的诗歌《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和自己情投意合的人在一起做些喜欢的事情,哪怕就是坐在一起聊聊天也是不错的事情,可是当自己回身一看的时候自己只是孤身一人,所以诗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其实是自己在想自己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回家,诗的后半部分写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其实是以一种欢乐的景象来衬托自己现在的悲凉。
张恨水的《巴山夜雨》也继承了这种乐景写哀的写作写法,在故事中,张恨水的幽默体现在了方方面面,但是看故事的过程中,你会觉得很好笑,但是在故事结束的时候,你反而发现很凄凉。
故事中的李南泉,也就是张恨水的化身,他所代表的公教人员其实就是大学的老师,以及政府里的中级公务员。这些人来到重庆以后上要面临高层的剥削,他们的薪水被剥削,他们的救济也被剥削,下要面对劳动者的敲诈。因为长期脑力劳动,他们的体力比较弱,在轰炸结束以后,他们的房屋需要重新整修,而且重庆这个地方多山路,所以有的时候需要这些棒棒帮他们搬东西,这些棒棒大部分会要十分高的价格,而且要求必须付全,但是大部分棒棒,拿上钱就跑了,一般不会干活。
现在,我们再想像一下,你曾经是一个大学教授,政府里的小官员,你的房子虽然不算大,但还是干净敞亮,你每天回家之后有四菜一汤,家里还有一个小保姆,但是有一天你的生活突然变了,你明天上班之后再也没有代步工具了,每天上班都要下山,再加上重庆多雨,你每天都在泥泞的山道上山下山,你的四菜一汤消失了,每天如果能吃上白米就算好日子了。你以前在社会上虽然要拍上司的马屁,但是下面的人还是可以拍你的马屁,现在这些全都消失了。更要命的是,你每天还要躲轰炸,你在山路上跑来跑去,好不容易回到家,发现家里全乱了,你正想收拾,空袭的警报又响了,你只能再次跑出去,结果回来之后发现,家里全是水,这样的生活想一想都很窒息,如何应对这种生活,那就只能用幽默化解。
李南泉和妻子在日常生活中就喜欢拌嘴。李南泉喜欢听戏,而当时的戏曲工作者尤其是女性常常需要有一个充当斡旋者的人,所以有两个女戏子和李南泉的关系还可以,李妻就因为这件事情有点吃醋,李南泉对妻子百般满意,但就是有一点李南泉不太开心,那就是妻子喜欢打麻将。于是当李妻发现那两个女戏子来找李南泉的时候,李妻就会讽刺李南泉几句,而当李南泉发现自己的饭里多了两块肉的时候或者李妻给他买好戏票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妻子想要打牌了,两个人就很有默契为对方的爱好腾出了地方和时间,如果两个人因为彼此的爱好,影响了家庭的运转和对方的心情,两个人又很有默契在家庭大战开始之前闭嘴了。
这种幽默也延伸到了李南泉和周围其他人相处方式。李南泉周围的人分成两派,第一派是以李南泉为首比较正统的文人,他们的生活贫苦而精神高洁,还有一派是以袁四维为首的投机倒把分子,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为发国难财而努力。还有一些人,以石太太、奚太太为首,她们自封为家庭大学的校长,处处以能管住丈夫为荣。比如奚太太,她经常做一些不合时宜的打扮。她的牌友经常在背后叫她白板,那是因为奚太太会在脸上抹很多的雪花膏,而那些雪花膏干了之后就特别像是一层面粉敷在她的脸上。所以她的牌友给她起了这个名字。再比如奚太太曾经获得了方二小姐的青眼,方二小姐给了她一盒月饼。李南泉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听到奚太太家里传出来了说话的声音,李南泉特别好奇,于是就凑过去了看了一下,看完之后李南泉哑然失笑。原来奚太太为了明天过去能感谢方二小姐给他这盒月饼,把自己最好的衣服放在了凳子上,自己对着衣服和凳子正在勤勤恳恳的练习。她练的时候有点走火入魔,把衣服当成了自己的二小姐。有一天,孩子比较多的杨老师自己挑米到回家,李南泉和另一个好友吴先生看到以后,两个人想要一起帮杨老师挑米,吴先生挑米不得要领,结果米洒了一地,甚至还掉到了石头缝里,吴先生让李南泉回去拿扫帚簸箕去扫,杨老师却觉得麻烦,想自己用手去抠,吴先生看到了之后,跟他说到让他别弄了,斯斯文文弄不好。李南泉看到了这幕,说这样就是斯文扫地了。一方面是说这个米需要用杨老师的斯文来扫,另一方面也隐喻了他们现在这样不上不下的处境。吴先生和杨老师反应过来之后都笑了。
孩子们在任何时候都是开心的,他们每天帮家长看有没有警报的信号,然后就开心去到防空洞。也就是靠着这样在困难中自娱自乐的精神,重庆的这些公教人员才能在日本人疲劳轰炸中保持着精神,没有被疲劳轰炸而摧垮,他们用自己的乐观谱写了自己在国难时期的平民史诗,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
2024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