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的传播读后感

       今年大二,这一学期里我来向大家分享这本传播学大佬的著作了。


     《作为文化的传播》,作者詹姆斯 凯瑞,看看名字就能猜到是一本很有高深莫测的书。特别是学传播的学生,想必大家一詹姆斯·凯瑞的名字就知道他是传播界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而这本《作为文化的传播》更是他的得意之作,来让我们一起膜拜一下这为大佬的作品吧

       这个传播学著作最早是出版于1989年,也是在上次是上世纪的80年代。而在中文版的是在200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除了导言一共有两个部分,共八个章节,他汇集了詹姆斯·凯勒本人学术生涯中1972~1989年间的了八篇学术论文,下面我来一一解读一下。

  第一部分 传播与文化

一共四个章节

第一章《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

        在这一章中他提出了新的研究突破口来研究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那他是找到了什么新的突破口呢,我用他本人的两个如果来说明一下。如果说传递中的传播一词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目的,而在地理空间扩展信息,那么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就是一种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如果说传播中的传递观强调的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是发送者,传播中的传递仪式关强调的就是参与者。说人话就是他认为呢,我们是用符号来创造了这个世界,然后又把自己栖息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符号世界中。随后凯勒就以此作为他对文化传播的研究基点,从参与者的角度对世界进行构建。他设想到我们我们人类宇宙世界可以说是一种通过符号语言文字创造的世界。

第二章 《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

       作者在一场关于通俗文化性质与政治立场的争论中受到启发。重点探讨了克利福德·格尔兹的《关于文化的阐述》。总结来看,凯瑞希望借助《关于文化的阐释》一书来探讨传播学面临的处境和考察传播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矛盾。

        文章内容讲述了传播研究通常使用的三种策略,第一种是把传播看成一种行为科学,目的是为了阐明规律,第二种是把传播看作一种正规的科学,目的在于阐明结构,第三种是把传播看作是一种文化科学,目的在于阐明意义。

        詹姆斯·凯瑞认为只有把传播研究放在历史和文化当中去才具有精确性和说服性。所以,文化传播学把人类行为看作是一种文本,我们的任务是建构这一文本的解读。”

三、 对“大众”和“媒介”的再思考

       由于詹姆斯·凯瑞缺少对大众媒介问题的理论空白,所以他借助了许多学者的观点来对“大众”和“媒介”进行再思考和阐释。

        首先从哲学入手,借助笛卡尔和维柯的思想,通过显示两者的差异证实了“现实不是客观的、偶然的、中立的“观点。

        在20世纪,李普曼与杜威的思想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虽然詹姆斯·凯瑞对杜威的观点有明显的偏向,但凯瑞仍对李普曼的思想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就李普曼和杜威的思想做了总结。

        詹姆斯·凯瑞将李普曼和杜威的观点进行了比对和阐释,得出了要重新阐释和理解传播这一概念的观点。他强调传播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对世界进行构建和塑造。

第四章 克服文化研究的阻力

       詹姆斯·凯瑞在讨论克服文化研究的阻力中谈到三种主义:功利主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功利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欲望对人的行为会产生推动。行为主义认为研究人的行为比研究人的意识更为实际。结构主义尝试去探索一个文化意义背后的结构。詹姆斯·凯瑞希望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卸下传统研究框架的担子,寻找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而文化研究就为大众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在此过程中,詹姆斯·凯瑞将美国与英国的文化研究做了一个对比分析,发现二者有着相似之处:即拒绝将政治、权力、意识形态冲突纳入研究当中。而凯瑞认为政治、权力、意识形态冲突等方面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不可以粗暴地把文化研究当成意识形态领域或者阶级领域的研究。为此,他宣布了自己的学术目标,就是放弃那些过时的科学理论,然后把大众媒介放在中心地位来研究社会普遍问题。他相信无论社会生活,还是已知生产与再生产的细节都是通过传播,通过符号和社会结构整合的关系才得以维系和改造的。

第二部分,技术与文化

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电子革命的神话、空间时间与传播手段、未来的历史和技术意识形态这几个方面。

第五章 电子革命的神话

      凯瑞认为每一阶段的传媒技术发展都增强了人们对空间的控制能力,人们沟通和交流的距离被缩短。现代媒介扩大了人对信息的接收范围,却缩小了人们信息发布的范围。于是詹姆斯·凯瑞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需要对电子革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第六章 《空间时间与传播手段 献给哈罗德·英尼斯》

      这篇文章中提到英尼斯建立了一个历史性的理论体系,并在最大程度上与北美的社会环境结合在一起,为传播研究提供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学术研究模式。英尼斯提出,现代传播不断“窄化 ”人们的感觉认知,并且带动传播的偏向。伊尼斯认为,技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会有带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偏向,比如电子印刷产品这类比较轻的可携带的,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远程的传播,有助于跨控制广阔的疆域,带有空间偏向;而另一些像口头讲话、不易保存的纸莎草以及印刷出现之前的手抄技术则受时间的束缚,形成了规模有限的社区,为知识、精神的长久保存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也在空间的拓展与控制上深受媒介技术的扭曲或偏向。其标志不光是技术,还有我们使用的语言。受英尼斯的启发,凯瑞发现“航海、发现、运动、扩张、帝国、控制”这些词语在“符号和概念服务于空间物理、航海技术、土木工程的利益”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回顾麦克卢汉关于“鱼与水”的那句名言时,凯瑞认为,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很不协调地由组织、控制和空间这些符号构成。他在这个文章中他继承了英尼斯的传播技术在空间时间上的偏向的思想。

第七章 《未来的历史和技术意识形态》

        凯瑞认为未来逐渐成为现实人们一件逃避现实的方式,詹姆斯·凯瑞认为要理解未来,得从过去入手。詹姆斯·凯瑞总结了过去关于传播的技术革命、理论革命等相关内容,讲述了作为“乌托邦”的未来及未来与历史的关系。

本书最后一章《技术与意识形态——以电报为个案》

       凯瑞讲述了一个关于电报的故事。电报带来的不只是时间统一,还带来了超越空间限制的奇妙变化。詹姆斯·凯瑞所建构的体系中,电报衍生为一段传播文化历史,促进了新的社会关系产生,构建了新的概念体系。最后一章《技术与意识形态——以电报为个案》以大量的细节演绎了凯瑞的学术使命——文化的兴衰进行了历史的、理论的博大精深的阐释。凯瑞认为关于电报的最简单也最重要的观点,是它标志着“运输”与“传播”之间的截然分离。在电报之前,它们是同义词。电报终结了这种同一性,使符号能独立于地理而运动,独立于运输且比运输还要快捷。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简单介绍,全书读起来很吃力,内容艰深晦涩,里面有很多精华部分需要反复琢磨咀嚼,感兴趣的朋友亲自去读一下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