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醒来,正是北方酷暑季节,至子夜时依旧闷热难当。
大约十年前,将近40岁时,我开始有意识地跳脱出体制内的职业身份属性,将自己置于半退休生活状态。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因为邂逅了先贤孔子。
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历朝历代帝王加封在他头上的桂冠数不胜数,他是素王,是圣人,是万世师表,这些称谓很难对应到当下社会语境之中。作为当代人,我们该如何定位孔子的身份,或者说是职业?我个人理解,单从职业属性定位讲,准确地说,孔子应当是个社会活动家。
“社会活动家”,是指在社会事务中有着一定影响力的活跃人士。他可能没有体制内所赋予的地位,财富,但是他通过自身的学识和道德,获得了大多数人认可的话语权,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部分人群的利益取舍及价值判断,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影响力。
走上这条路,并非孔子的初衷。
时至仲秋,曲阜城外尼丘山之上,红的热烈,绿的葱茏,正是一年中山色最美的光景。面对这样醉人景致,66岁的叔梁纥却愁肠百结。
作为鲁国著名的武士,叔梁纥先后两次立过战功,也因此获得陬邑大夫的封号。令他不快的是,正妻施氏先后生了9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无奈之下叔梁纥娶了小妾,生下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遗憾的是孟皮腿脚有残疾,一个武士,生了儿子却不能继承他的武功事业,叔梁纥自然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又娶了18岁的颜征在为妾,这就是孔子的母亲。
中国古人称谓家中男孩子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哥哥叫伯尼,弟弟自然取名为仲尼,这就是孔子。
周朝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孔子父亲拥有贵族身份,这种身份是世袭的,孔子自然也是贵族,至少是个士人。
贵族和官员是一样的,贵族是身份,官员是职业。士人拥有贵族的身份,但并一定拥有官员的权力,他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进入社会管理阶级获得权力。
悲催的是,孔子几乎先天就被剥夺了贵族身份。
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孔子连同母亲颜征在和腿脚有残疾的哥哥伯尼,被正室施氏逐出家门,不承认你是孔门的后代,剥夺了你继承父亲身份和权势的资格。
失去的,就渴望夺回来,所以,孔子一生都在为追求这个“名分”而奋斗。
他要当官。官员是贵族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拥有了社会治理权力的贵族才能称之为官员。孔子先是到鲁国的大贵族季氏家中做了家臣,先后做过委吏和乘田,就是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吏,小职员,具体干工作的人,还远没有进入管理层。
由于工作干得好,慢慢被提拔任用,最后进入鲁国朝廷为官时,才算真正进入了官员阶层。
孔子的仕途非常坎坷,这与他的信仰选择有关。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时代,竭力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地位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他推行的仁政也与诸侯国君扩张势力的野心背道而驰,在那种时代语境下,孔子的没落是必然的。
第一是想做官员,依靠施展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政治诉求来改良社会,这是孔子的初衷,但事与愿违。
于是孔子退而求其次,想做一个思想家,周游列国就是孔子宣扬游说个人政见的路演。但是与做官员一样,在鲁国无法推行的仁政,同样不被其他国家所接受,孔子希望做思想家来影响当权者的梦又破灭了。这是第二。
第三,孔子是否开创了中国的私学,将本来属于贵族特权的受教育权力普及到民间,这个有所争议,因为与孔子同时代的许多具备思想道德的人也纷纷开办私学,其中就有著名的被孔子杀掉的少正卯,据说少正卯的私学势力比孔子还大,甚至挖墙脚把孔子的弟子也招到他的培训班里去上课。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是孔子对个人命运的一次大转折,也是一次被现实所迫的重新定位。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孔子成为游离于贵族官员体制之外的,没有权力地位,但是却拥有大量弟子,拥有了社会话语权的社会活动家。也就是从这个节点开始,孔子才踏上了成为圣人的道路。
那么,孔子的人生经历给我们今人怎样的启示?我个人理解,那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首先,孔子选择了以中国古代的先贤圣人,夏商周时代的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他的起点非常高。就好比今天,一个孩子是立志长大之后做一个肯德基的外卖小哥,还是做马云马化腾那样的创业领袖,起点的高低决定了努力的方向。
以圣人为榜样,以先贤为楷模,最不济也就是个大器晚成,最不济也能做个当世贤达。而人生目标定得太低,也决定了人生能够到达的高位。
其次,孔子理智地选择了暂时脱离体制,而从长远角度看又能给体制施加影响的教育道路,可能在孔子一代无法实现的政治抱负,通过他的弟子后代传承他的思想道德,间接地对后世的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孔子的另一种决策选择,而这种决策选择,体现了孔子恢宏的视野,非常人所能为。
首先定位要高,其次要懂得取舍,选择最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道路,这就是孔子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