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因为学了一些教理,有表达与卸包袱的欲望,于是借助一些器物来表达背后的教理。这些器物,只是一个名相。我并没有深究,也没有摸索,当时借以传播真善美之借口,来卸掉头脑的教理包袱,也有意无意地显摆出自己知道了一些东西。
现在,终于发现,器以载道,还是要实证了,才能有资格说。达到了一定大师级别,才能承载出背后的道道。而这些道,不是表达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行出来的,让别人能够感染体会得到的。
在成器(成就一个器物)的过程当中,需要用匠心去细细打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磨箴规,等。这种匠心就是放松地提起,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是一种功夫。不是头脑刻意而为,否则在一开始就容易太过用力而背道而驰。
如果没有这种功夫,那么就会“不成器”。湖南话,搞不成器,一件事情没有结局。“不成器”也往往形容一个人没有什么出息,没有成就。在师徒关系当中,弟子不成器,师父是教不好的。或者连成为弟子的资格都没有。正如一个杯子,都不能成其杯,如何倒入水?拿什么去承载?
当成器之后,成为一个器皿之后,不要被这个器皿外在的形象(名相,概念等)所束缚。这也是孔子所说,“君子不器”。一通百通,啥都能懂。
当然,在尚未成器的阶段,就不要大言不惭地宣扬“君子不器”。而是怀着惭愧心,老老实实“守一不移”,好好安住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