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成长;如果你问我,一个人一生中最难的事是什么?我的答案还是“成长”。
成长是终生的事。大人的成长多靠自成长,靠心灵的觉醒和顿悟,靠不同阶段的目标调整。孩子的成长除了靠自身的体验,还要靠大人的细微关注和智慧引导。
同时,大人在关注和引领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和孩子共成长,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过程是非常美好的。
如此理解,教育就是特别有情调的事,孩子就是我们最美的遇见。成长,这件事,值得我们去迷恋它。
让教育充满情调,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 机智
《教育的情调》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教育的机智不仅仅是一门技巧,更准确的说,它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
小孩子的世界千姿百态,小孩子的性格各种各样,小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也千变万化。就如同春天的花朵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花,又如同树叶,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叶。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个生命的成长都会有它专属的故事。我们不可能用一些固定的技巧去引领小孩子成长,我们需要敏锐的洞察力,需要即兴的、临场的应变力,需要通过看、听、触这些感觉和孩子建立亲密联系,需要懂得倾听,体验,尊重,还懂得适时沉默、微笑,说话。
书中丹尼尔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学生小亮。我是小亮的语文老师。小亮是个特别聪明,但性格怪异的孩子,他不爱说话,每天像一个小独行侠一样出入于教室,很少看到他和别的孩子一起学习或者玩耍,他的怪异主要表现在他奇异的发型和穿着上。应该说,他在用不同于别的孩子的发型、服饰来表达着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也表达着他和大人,和学校制度的相悖和抗拒。
他的长长的头发时常会遮盖住大半个脸,他的班主任多次劝说都无法让他答应去理发。
我暗暗了解这个孩子的成长经历,知道他小时候受到了父亲不好的影响,和父亲关系很不好。我偷偷观察着小亮,到底还是个孩子,我发现他很单纯,也很渴望大人给予他不被强求的温和的关注,因为,他每次看我的眼神特别纯净明澈,他每次对我的微笑特别真诚。
小亮的父亲对我说:他最喜欢的老师是我,愿意听我的话。我决定试试让他理短头发。
我开始寻找机会,因为我明白,这个孩子拒绝任何人用命令和要求的方式和他谈话。
终于机会来了。那天,小亮穿了个特别精神、帅气的牛仔上衣。
我叫小亮到我身边,说:小亮,你今天穿的这件衣服真帅气,谁给你买的呀?
他一下子就高兴了,说:我自己买的。
我夸他说:你的审美观真好!小亮,我觉得你要是把头发理短,露出你的脸和你的眼睛来会更帅气的。要不咱试试?
他答应了我。但随后说了一句:我理短后,染了。
我没有想到他会这样说,懵了。我立刻调整自己,把对话有效的进行了下去:你要染发?那你想染啥颜色的?我微笑着问。
小亮说:染成你这样的。(当时是刚过完年,我染了个栗红的颜色)
我笑着说:那可不行,老师是女的,是大人。你是小孩子,又是男生。这样吧,我看你有几根白发,你就把这几根白发染黑了吧,一定特别精神。
他答应了,第二天,就去理了个清清爽爽的短发。
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最让我吃惊的一件事,是他和他父亲的冲突。那次,在办公室,在那么多老师的面前,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小亮直接一脚踹向父亲。没有哪个老师敢管,当时我也惊呆了,但我站了出来,把小亮拉出办公室。
在办公室的外面,我沉默着,用很严厉的眼神面对面的盯着他,直到他低下了头。
我说:我不知道,你和你父亲之间发生过什么,我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他是你父亲,而且他暗暗的关心你。我平时送你的本子,其实都是你父亲买了给我,让我写上鼓励你的话送给你的,我也特别欣赏你,觉得你很聪明、善良。可是今天,你很让我失望。
我说的很动情,当时,我觉得我要哭了。小亮头低得更低,我发现他不时的拿眼神偷看我的表情。
我再次沉默。
好久过去,我问他:你问问你自己,你爱自己的父亲吗?你有没有想过,在众人面前,你让他如此不堪,这会让他很难过。如果你的父亲承受不了,突然想不开,离开了你,你打算怎么办?你真的有这么恨他吗?
我再次沉默。我看得到小亮内心在翻腾,他在后悔。
这个时候,我很坚定的说:向你父亲道歉!
于是,他听话的去道了歉。
我陪伴小亮走过了两年初中生活,经历了很多事,见证了他的很多成长故事。这个倔强的孩子用沉默,毁灭性的做着各种“坏事”,向大人来证明他的存在,表达他的不满。幸好的是,他特别听我的话。后来,小亮顺利的考取了军校,成为了一名很优秀的军官,我也算终于等来花开。
回想一下,我很庆幸我能够用比较好的教育观,比较合适、机智的方法成就了这个孩子。同时,这个孩子也让我学习成长到。让我在今天读到这些书的时候,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书中的观念碰撞,和作者深度对话。我特别认同《教育的情调》中的很多观点。我们要有机智的眼神,要看得见特别不服管的孩子心中的创伤,以及伤痕后面的柔软、善良、纯真、可爱。如此,像春风般耐心的吹拂,一定会有花开之日。
(二)体验
春天来了,走进自然,看得到花开,闻得到青草味儿。万物都在铆了劲的生长。孩子也是,不知不觉的,你会发现孩子长高了,有了秘密,和小孩子不一样了。
有了秘密的孩子,很容易让大人觉得陌生而不安。
我这里要说的就是读了《教育的情调》中《孩子对秘密的体验》后的感悟:体验孩子的成长,迷恋孩子对秘密的体验。
“能够保守住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而能够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是儿童成长和成熟的表现”。
幼小的孩子天真无邪,没有秘密。再大一点的孩子,开始有小秘密,但是很容易被大人发现和套出,再大一点的孩子有了秘密但是并不喜欢对人讲述。孩子有了秘密的,会让我们大人很担心,我们一下子觉得孩子和小时候不一样了,他很反感你的絮叨和疑问。这会让我们大人很焦虑惊慌。其实,这些现象是在表明孩子在成长,在形成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今天就让我和大家一起随着书中的观点解读孩子的秘密。当我们了解了这一些,我们就能够了解孩子,就能够学会怎样处理和孩子的关系,从而在体验他们的成长中获得自己的成长。
秘密这个词来自于拉丁语,意思是“分开”“分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秘密的体验是一种让自我和他人分离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会让孩子兴奋,感到成长的快乐。
孩子没有秘密的时候,只生活在一个世界里,那就是他自己的生活世界,当孩子拥有了秘密,他的世界就一分为二了,所以,我们每个人会发现,我们除了有一个与他人共享的世界,我们还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在这样的不同的世界里,我们做着不同的自己。
如果,成年的孩子和父母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甚至喜欢和父母粘在一起,像小时候一样没有距离感,这反而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这个孩子怎么回事?他长大了吗?
孩子学会处理秘密就是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孩子会独自体验秘密,享受秘密带给自己的甜蜜或者战胜秘密带给自己的脆弱和伤害,从而完成内心的成长和强大。必要的时候,还要学会与人分享出来,学会用这样的方式获得学习和指导,孩子也会得到别人的秘密,学会很好的保守秘密,由于秘密的存在,关系得以存在:我是为他人保守和分享秘密的。在这样的处理中,孩子获得自我的成长。
所以我们大人要懂得,对孩子来说有了秘密就开始成长,走向独立。有秘密就意味着有独立意识,能够保守秘密是独立和成熟的标志,能够保守秘密,又能够和最亲的人分享秘密是成长和成熟的表现。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知道,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秘密,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知道什么时候去倾听,又知道什么时候不理会。而不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甚至强硬的手段逼迫孩子说出心里的秘密。
我们在尊重孩子的秘密的同时,又需要监督和控制,“看住”孩子。尽到教育的责任,给予正确的引导。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观察”秘密,走进孩子的秘密花园。这样的“走进”需要我们有一双教育机智的眼睛,需要有教育的敏感性,需要有爱和耐心,需要构建和孩子最亲密的朋友关系,而不是凭借我们的权威。
每个大人心里要住着一个孩子,我们需要时刻记住我们是怎么长大的,我们的内心是怎么成长的。从而用这样的体验去体验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无法信任你的时候,你是无法凭借父母或者老师的身份获得孩子的秘密的,在孩子无法相信你有能力为他们保守秘密和有能力引导他们的时候,你任何的手段和话语都是徒劳的。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体验中反思。
(三)反思
昨天晚上,我听了蒋勋老师讲述诗人王维的诗歌。蒋勋老师出口成章,讲述的生动有趣,把我完全带进了王维的世界。他的讲述打通了时代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他的讲述完成了历史和文学之间的链接,他的讲述突破了诗词本身的韵味,真的令人叫绝。
这一切,来自于蒋勋老师的文化功底的丰厚,人生体验的厚重,思考的深刻,个人修养优秀。我在想:假如蒋勋老师做我的学生的语文老师,会是怎样?
这个想法让我很是汗颜,也让我反思自己。
如果一个老师在讲诗歌,他自己根本就不会诗化生活。
如果一个老师展现了他的语言能力,但是讲话却很空洞。
……
学生很容易观察到一个老师的无知,也很容易感受到一个老师的伪装。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必须会讲很多故事,滔滔不绝的讲述那些伟大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必须会妙手成文,学会写作。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学会热爱生活,学会阅读…
我在反思,如果一门学科不能够让孩子学有所得,真的只是孩子的问题吗?如果一个班级和家庭不能够让孩子有好的成长,真的只是孩子的问题吗?
这样的反思带给我更多的力量,也让我知道,教育真的不是件简单的事。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成长,让他人学,也让自己学。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教育的热情,去成长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是我们需要有的反思。
(四)学习
向孩子学习。
一、向孩子学习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是没有孩子的生存空间的。
教育的希望使得父母或者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对孩子来说,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老师和父母。我们需要思考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才有意义,我们需要向孩子描绘这个世界,如何对这个世界负起责任,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用知识向孩子们展示这个世界……
希望包含承诺和努力,希望充满活力,希望让我们有力量,无论多么困难,学会坚持。
但是希望不是期望,期望带有太多的功利性,希望是相信一种可能。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有资格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氛围里,在心怀希望中成长,强大。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大人学会用开放的心态生活。开放的心态包括理性的思考,乐观的接纳,积极的行动,良好的反思。
我们要让孩子在开放的世界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性,学会为人处世。
尤其是现在,因为工业时代的影响,让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功利性的东西,也有很多不尊重生命和规律的东西,需要怎样向孩子一样心怀希望的生活,需要怎么放开心态接纳并且积极行动是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父母和老师应该学习的。
二、向孩子学习学会宽恕。
这一点,我必须提出来。
在我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时常觉得非常愧疚。
孩子是天生的宽恕家。
在这里,我讲述一个我自己儿子的故事。
儿子上初二的时候,因为没有专注于学习,被我叫到办公室,我守着那么多老师打了他。当时,有很多老师看不下去,试图来劝慰我。
我永远记得儿子当时说的一句话:姨,你们别管,让我妈妈把火气发出来。
想到这句话,我至今感动并且深深愧疚。
其实,我们大人很多时候,并不是从教育孩子的目的出发理性引导。我们是在发泄我们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或者是焦虑或者是紧张。情绪的来源表面是孩子,其实是来自于我们自己内心的不强大。这样的不强大根源就是一种无知和自卑,是一种没有眼光和格局的表现。
我的儿子,很多事情上都是我的老师,处事非常理性,感情非常细腻。他像大人一样在包容着我,宽恕着我,也让我有力量成长自己。
我用我的这个故事,希望启发到大家,放下身段向孩子学习。
(五)实践
有老师提出一个观点:创作是想法的链接。我深表认同。
在这里我演变一下说法:实践是想法的链接。
《教育的情调》一书,提倡我们从教育学的现象出发来研究从事教育。它让我们学习到什么是教育学现象,如果去做。
我觉得,书读后,我们最需要的是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
在这里,提一下老师读书写作的事。
作为一个老师,读书写作是必须的。遗憾的是大部分老师做不到这些。即便有老师做到,也并不能够真正清楚读什么书,为什么读书。大都是抱着一种开卷有益的心态去读,大都停留在摘抄佳句和扩展精句的层次上来写,没有实践和想法的链接,没有自己的观念。
其实,我最初的心态也是这样。
后期的写作,我一直在思考:一线老师为什么写作?为了愉悦自己?为了发表?一线老师怎样写作?摘抄式?口号式?理论层次?一线老师写作的群体应该面向谁?面向专家?领导?老师?学生?家长?同事?自己?
读完《教育的情调》之后,我慢慢的开始寻求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认为,一线老师的写作应该为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写作真正成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和工具。一线老师的写作应该是理念和实践碰撞后的心得思考。一线老师的写作面向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学生和家长。应该让自己的文章给予自己的学生、家长引导和启发。应该面向自己的学科,让写作成为研究自己学科的手段。当然,这些最终都应该成为我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而让自己的工作生活有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成长和体现自己在自己的地位和层次上的价值。
所以,我提出了,实践是想法的链接。
要做到有效的实践需要我们做到书中所提的几点:
一、按照教育现象学的方式从事教育
1、保持对生活的开放好好奇。2、形成反思力。
二、按照教育现象学的方式从事研究
1、对生活现象保持关注。2、对话式的访谈。3、描述性的写作。
在这里不再一一展开叙述,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读读《教育的情调》。
《教育的情调》真的是一本有情调的好书,值得我们老师和家长一读,它让我们很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形成我们的成长。也会科学的认识孩子的世界,迷恋他们的成长。
“成长”真的是一个妙不可言的话题。让我们像迷恋春天一样,迷恋它,欣赏它吧。
(2021第二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