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去哈尔滨的高铁上,窗外是冬季的华北平原,主色调是黄和灰,黄来自休息的土地,光秃的树木和收割完的麦秆,灰来自天空,纵横的道路和飞速掠过的房屋。我一边看着这幅和我的南方家乡截然不同的冬季景象,一边看手机的导航在地图上一点点地前进,突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名,我们正在路过昌黎市。
作为一个宜春人,一听到昌黎,首先会想到袁山上的昌黎阁,说是袁山,其实是我们这座丘陵地带的城市里的一座小山包。小时候春游和秋游,大家气喘吁吁地爬上顶,在这亭子里分吃零食。
那时候我就知道了,昌黎亭之所以叫昌黎,是因为韩愈,他的别称是韩昌黎,他被贬到宜春做父母官,大家喜欢他,建了这个亭子做纪念。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按照袁州风俗,平民女儿抵押给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约期限而不赎回,就由出钱人家没为家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为家奴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
其实他只在这里待了不到一年,春天到,冬天就重新回到了长安那个权力中心。他留下的除了昌黎阁,还有一首诗。
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秋字》
最后两句现在还挂在从高速公路下来,宜春的收费站入口处。在宜春创建文明城市的时候,满大街都能看到。
宜春这个多山,多雨,崎岖又潮湿的城市,古时候实在是安置被贬官员的好地方,很多人在诗里写过宜春,李白大大也写过,但写的是《送窦司马贬宜春》。而韩愈写的这两句通俗易懂,又是夸赞,作者名气又大,还带了宜春的大名,我们这座小城有这么一句诗实在是荣幸之至。可以说全体宜春人都能说出这两句诗。
这么一来,相信你不难理解我看到昌黎市时候的惊讶和熟悉。难道韩愈也来这里做过官?
我打开手机一搜,发现并非是昌黎市因韩愈而得名,实则是韩愈因昌黎市而得名。我以为昌黎是他的字,原来是他的祖籍。就好像张九龄又叫张曲江,严嵩也叫严分宜一样。他出生在此,所以世人叫他韩昌黎。他也叫自己“郡望昌黎”,恐怕是思乡之义。
我兴致盎然,继续查下去,继而发现,昌黎位于渤海之滨,有一座碣石山,正是我现在看见的那座深褐色,在天边起伏的光秃秃的山体。竟然是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地方。
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3公里处,因曹操《观沧海》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闻名。山区方圆400平方公里,主峰仙台顶海拔695.1米,是渤海近岸的最高峰。
有趣的发现,可惜旁边的男朋友睡过去了,我把他摇醒,给他看已经很小的碣石山,我说,这是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地方诶,他强装认真地嗯嗯点头,旋即又睡了过去。
回家之后,和妈妈聊起来江西的名人,有严嵩,王安石,我说还有韩愈啊。
我妈:韩愈不是宜春的,韩愈是来这里上班的。
咦,确实是古代的公务员,在四处下基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