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少女”蒋方舟还没立起来就一屁股坐那儿了
张小笨
蒋方舟最近一次引起争议,与迪丽热巴有关。
那是在很久以前一期以“人设”为话题的《圆桌派》上,她说胖迪吃货人设是设计出来的,工作室为了拉近热巴与普通女孩子的距离,才有了这个设计。这番言论当时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时隔多月,神通广大的热心网友反而旧账新算起来。
“蒋方舟”这三个字引起的争议由来已久,仔细算起来,还要追溯到20年前的高光时刻。
1999年,一本名叫《打开天窗》的书横空出世,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只有9岁的蒋方舟用天马行空的孩童口吻,讲述了她眼里的七彩世界,透过纸背,人们看到了属于孩子的纯真与美好,也看到了蒋方舟独特的幽默老辣和超前的自我意识。
许多文学界的专家权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感慨道:“写得太漂亮!”
生活是蒋方舟创作的灵感源泉,“孩子的世界你们大人永远不懂”,她带着这样的思考,12岁时完成了自己的第二本书《正在发育》,生活中的那些趣事加上幽默的文笔,一度让人捧腹大笑。人们感叹道:“现在作家的年龄是越来越小了,和穿着牛仔服的韩寒相比,方舟简直就是一个小不点了。”
源源不断的夸赞让年幼的蒋方舟发觉,写作可以成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于是笔耕不辍,18岁之前接连出版了9本书,还在多家报纸开设了自己的专栏。
在那个互联网还不算发达的年代,“蒋方舟”三个字就已是家喻户晓的传说,成了“神童”的代名词,更位居襄樊十大知名品牌第四名,排在襄樊大头菜前面。
迅速积累起来的名气,给蒋方舟原本普通的家庭带来巨变,随着名气而来的还有财富。小小年纪,她的稿费就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这些钱变成了爸爸的新摩托,甚至变成了家里的新房子。
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铁路子弟”,父亲是列车乘警,母亲是铁路中学的老师,蒋方舟出生在湖北襄樊的铁路医院里,成长在铁路家属大院中,人生本来也会像铁路一样平坦笔直,或者成为一名乘务员,或者嫁给一名乘务员。
罗振宇曾说过:“你现在的人生,其实是你此前所有选择的总和”,而改变蒋方舟既定人生轨迹的选择,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母亲尚爱兰做出的。
写作也是尚爱兰的事业,她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写作,曾获得过首届“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金奖,有人评价尚爱兰的作品,如果仔细雕琢一下是有可能走进文学史的。
然而,随着柴米油盐的琐碎与女儿的降生,尚爱兰逐渐回归到家庭主妇的生活,用蒋方舟的话形容母亲就是,“困囿在小城市小妇人皮囊之下的人,有一颗敏感而不安的心”。
曾经的文学青年将自己未实现的理想与追求,寄托在了年幼的女儿身上。
蒋方舟的写作生涯是从恫吓开始的。母亲告诉她,国家法律规定,小孩子7岁就要开始写作,9岁就要出一本书,不然就会被警察抓走。以至于每次没有完成写作任务时,一听到警笛声,蒋方舟就会吓得缩进被子。
写作和学业上的双重压力超出了蒋方舟的年龄承受范围。一次,情绪崩溃的她坐在阳台栏杆上迟迟不肯下来,母亲赶回来时看到她哭得摇摇欲坠,边哭边说不想上学了,母亲心疼她,和她一起哭。
这次崩溃最终让蒋方舟拥有了不再交作业的特权。
然而,在带给她得天独厚的创作环境的同时,母亲也给她带来了成年人社会的负面情绪。
就像韩寒曾被质疑父亲代笔《三重门》,蒋方舟作品的真实性也被许多人质疑过:“连字都没认全的年纪,怎么可能就出书了?她出道,她妈妈就隐退,说明是她妈妈代笔的。”
其实了解出版流程的人都知道,儿童出书一定需要大量的成人编辑工作,这其中避免不了妈妈的修改以及出版社的建议,但孩童的文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模仿。
不怀好意的人们喜欢把“伤仲永”作为幸灾乐祸的谈资,这对于蒋方舟来说,早已不是需要严阵以待去面对的问题,在多年的巅峰经验中,她“对质疑不仅情感上麻木,而且理性上也能完全屏蔽掉任何影响”。
在被流言覆盖的岁月里,蒋方舟从始至终保持着沉默。
北京六道口的房子里,每天晚饭后,蒋方舟会和母亲一起跳健美操,母亲时常调侃她:“跳得再瘦有什么用,又没人要”。
蒋方舟不以为然。
面对“嫁不出去”这件事,蒋方舟也经常拿自己开涮:“我还是属于在两性市场中被挑选的状态。”
最为人所知的一次是在《圆桌派》的一期节目里,对谈两性关系和婚嫁等话题,“北京大飒蜜”老徐尽显独立大女人风采,缓缓道来:“我不管男人怎么看,男人爱怎么看怎么看”,在现场男嘉宾沉浸在徐静蕾的魅力时,蒋方舟酝酿着自己的小糗事。
从小到大都是班长的她却喜欢着坐在最后一排的男孩子。有一次她过生日没告诉任何人,那天晚自习,男孩冲到讲台上说,今天是一个特殊的人的生日,蒋方舟正激动地准备站起来拥抱他,男孩说,今天是易建联的生日,我们一起祝他生日快乐。
其实,与在公众面前表现出的恨嫁形象有所不同,蒋方舟有着自己的衡量原则:“我只在意我认可的事,比如写作,结婚生子对写作是个障碍,所以我会把它们推到自己写出满意的作品之后。”
但她习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自黑,早已成为蒋方舟的拿手好戏。
除了婚恋问题,蒋方舟的自黑技巧里,“丑”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鲁豫有约》的节目里,她用“少女四大悲哀”形容自己的不漂亮,分别是胖、黑、皮肤粗糙、脸大,甚至还说自己长得特像丁俊晖。当现场摄像给到一个特写时,她特地调整成与背后屏幕上丁俊晖一致的角度。
时至今日,她还经常在自己微博上放丑照来取悦粉丝。
有一个故事经常被她提起,“小学的时候我喜欢过一个同年级的‘黑社会大哥’,我的闺蜜是一个美女,放学的路上她总是被这个‘黑社会大哥’跟踪,很生气,就会在放学之前跟我换衣服,然后这个‘大哥’就会跟踪我,但跟踪的过程中看到了我的正面,大哥说了句:唉!操!然后转身就走了。”
她还时常嘲笑自己为“过气网红”,在谈论到对即将到来的而立之年的恐惧时,她说:“怕自己三十岁的时候立不住,一屁股就坐那了”,说完笑了。
然而,每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笑脸背后,都有一个曾咬紧牙关的灵魂。
在公众视野里,蒋方舟的性格好到近乎谄媚。她曾公开表示自己具有“讨好型人格”,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不敢反驳别人
她曾在电话里向男朋友道歉长达两个小时,临近崩溃时,一句“我受不了了”却始终说不出口。
低姿态,是短短的人生经历教给她的处事之道。
那时,蒋家三口人住在一室一厅的小套间里,蒋方舟不仅没有自己的卧室,写作空间都是用一张帘子围出来的,家里来了客人时,她的私人领地会变成会客椅,不礼貌的来访者有时还会大声地把她未完成的文章读出来。
进入中学后,学校为了支持她写作,给了她一间单人宿舍,被同学们命名为“蒋方舟创作室”。享受特殊待遇的蒋方舟逐渐被孤立了起来,同学间传言宿管阿姨帮她洗衣服,每次宿舍楼一停电,就会有人说学校其实是为了把电都供给蒋方舟,接着就是一阵咒骂。
学校里,她是遗世而独立的那株芙蓉,却也是鹤立鸡群的那个怪人,躲避人群,也躲避锋芒。
工作上,她身边围绕着文化界的各类名人,蒋方舟这样回忆:“我是那个圈子里年龄最小的,一直在大家的注视下成长,所有人都认为我是晚辈,都觉得可以来指点一下我。我也总会认为自己需要谦卑,于是也会拿出很谄媚的姿态来,放任大家的指点。”
早早就掌握了一种技能,关于如何获得成年人的喜爱,如何讨成年人的期待,而“讨好”,也成了她性格的一部分。
在一期节目里,蒋方舟曾讲述自己小时候喜欢捡东西吃的经历,在座的嘉宾都大为震撼。为了向妈妈展示自己多乖巧,她常常将每天的2块早饭钱攒起来,从来不花,等到实在饿得不行的时候,就捡点同学们掉在教室地上的零食充饥。
从来不敢正面表达真实的情感,活了快30年,蒋方舟发现自己没和任何人建立过真实的关系。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出自大哲学家尼采之口,同时也是蒋方舟在清华大学一次演讲的主题。
彼时,她刚刚从为期一年的东京生活归来,那曾是她自我救赎的一年。
几年前,蒋方舟就发觉了自己状态不对。
那时她刚付完北京一套房子的首付,卡里只剩下几十块钱,只要有节目找到她,给点报酬她就愿意接。
她作为嘉宾参加了一档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组有一个环节是拍摄嘉宾们起床的情节,为了更好的节目效果,嘉宾们会提前上好妆后钻进被窝里,然后表演突然被叫醒的惊慌和愤怒。只有蒋方舟无所适从,全程窘到极点,像作弊被抓一样一脸尴尬。
蒋方舟第一个被淘汰,摄影师接到任务去拍她情绪崩溃的镜头,结果憋了半天,她只憋出了一个尬笑。那一刻,她听见对方爆了一句粗口。
朋友跟她说,别人那么尊重名利场,他们获得相应的回报是应该的,而你想赚钱却又不愿意妥协,当然很痛苦。蒋方舟恍然大悟。商业与娱乐化消耗着蒋方舟的精力,留给写作的时间越来越少,她觉得自己变了一个人。
写作始终被蒋方舟视为自己最后的底线,“小说就是我的避难所,当我躲进小说的创作中时,我就觉得自己百毒不侵,没有什么现实的焦虑能够困扰到我”。
然而,当这个底线被触碰时,蒋方舟感受到了危机。一次,在与一家出版社主编交谈时,对方直言不讳:“放弃吧,你没有写小说的天赋。”
蒋方舟懵了。
真正的顿悟来自一位长辈的提醒。
那时,她正与自己最尊敬的老师阎连科合写《两代人的十二月》,每个月两人会写一篇同题的文章,拖稿的那位却总是她,到了10月份,8月份的稿子她还没有完成。
有一天阎连科给她写了一封信说,你现每天过得非常繁忙,非常五光十色,我不知道这样好还是不好,但大概是不好的。
这让蒋方舟非常惭愧,她见过年近花甲的阎连科如何工作,阎连科不会打字,他的文章全部是手写,颈椎病让他无法伏案工作,那次出国由于没有带支架,蒋方舟看到阎连科跪在地上伏着墙写作的场面时,顿时热泪盈眶。
蒋方舟的脑海里突然想起这样一则故事:阿拉斯加犬在雪地上没有坐标,它觉得自己走的是一条路,实际上可能已经偏离了180度。
她意识到,再不调头就完蛋了。
2016年,蒋方舟决定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前往东京独居一年。
在那座陌生的城市她打磨着生平第一个也是最出名的作品:她自己。
东京让她慢了下来,一个人从旅馆搬进公寓,一个人体验早高峰的地铁,一个人克服独自吃饭的羞涩,一个人在突然醒来的寂静夜晚和自己说话。
“有生以来,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所以我必须认真凝视美术馆里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
蒋方舟把这一年里写下的漫长日记集结成了一本书,名叫《东京一年》,她说这本书就像一部病历,记录了她与心魔搏斗的日子,“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重新回到祖国的,是经历过与另一个自己博弈后胜利归来的蒋方舟,依旧有着小聪明,会点小讨好,只是更加坚信:“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除了迪丽热巴人设事件,让蒋方舟倍受关注的,还有不久前的Me Too行动。
2018年7月的一个晚上,蒋方舟加入了一支实名举报性侵行为的队伍,在朋友圈发文表示:我也曾遭遇章文的性骚扰。
像一根暗刺,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她站出来揭开一些疮疤。
而这,其实并不是她第一次勇敢。
时间回到清华大学破格降60分录取她那天,这个小城姑娘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了人才济济的北京,蒋方舟背着跟她差不多高的双肩包,风尘仆仆地来到新闻与传播学院报到,开始了充实而孤独的大学时光。
直到一封轰动全校的信,让蒋方舟脱离了平和的生活,淹没在众人的口水中。
恰逢清华百年诞辰,包括蒋方舟在内的5个人收到了一封约稿的邮件。在其他人都在歌功颂德之际,蒋方舟的文章却大篇幅地谈论着对学校体制化现象的不满,此信一出,立即有老师联名写信要求开除蒋方舟,身边的朋友发来短信,内容充斥着“狼心狗肺”这样的字眼,转眼间成为全校公敌,那是她最痛苦的时刻。
然而她还是撑下去了,她说:“只要我能在这个学校顺利毕业并且过得比他们都好,那将会是更大意义上的胜利”。
说真话,不是蒋方舟的年少轻狂,30岁来临之际,这次她又说了真话。
两年前,在一个日本文化项目上,她与章文同座,饭桌上的衣冠楚楚不代表饭桌下不是禽兽,章文的手趁着众人不注意的空档,几次摸上了她的大腿,蒋方舟客气的提醒并没有劝阻住章文,她借故离席才得以摆脱。
那次不愉快之后,两人再没有过交集,蒋方舟当时也想着算了吧。
当她看到章文再次性侵女性的消息一出,顿时感觉血液涌向大脑,说不出的愤怒。
“女孩子不要那么愣,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在母亲的告诫下,蒋方舟冷静了下来。然而第二天,当她看见章文不仅不认错,还向女孩大泼脏水的时候,蒋方舟出离了愤怒,毫不犹豫地转发了被骚扰的女孩发出的文章,“我在这件事上的发言是有意义的,我就应该说”。
她说如果她是那个女生,肯定想死的心都有,于是那天晚上,她约了女孩见面,她安慰哭泣的女孩说:“我得见你,我怕你有事。”
不是没有被泼过脏水,最让她痛心的批评就是,“蒋方舟除了被性侵还有其他作品吗?”
然而,当被问到参与这次行动有后悔吗?她说:“我的回答从来没有变过,在我从小到大的经历里,我从来都只悔恨自己的软弱,而从未悔恨于自己的鲁莽。”
这次事件过后,人们看到了蒋方舟心口刻着的一个“勇”字。但蒋方舟觉得,为受害者发声并不算勇敢,就像10年前的一次聚餐,她替一个女实习生挡下了男同事不怀好意的灌酒并送她回家一样,也不是勇敢。
对蒋方舟来说,更大的勇敢,是她接受了自己欠缺小说天赋的这个现实。
最近,阎连科也觉得蒋方舟不一样了,他说:“再被评价没有代表作时,她更多是笑一笑,不会像以前那样,在我面前比划,要怎么创造更庞大的自己。”
现在,她在给自己一个沉下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