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玉器的发展过程中,清朝是中国玉器制作的一大高峰。尤其缘于乾隆皇帝爱玉成痴,将玉文化和玉制作不不遗余力的发扬倡导。因此在乾隆年间,玉器制作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而除了中国传统玉器之外,乾隆年间引进了国外的玉器种类,其中有名的就是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玉重新出现在世人视野里,是缘于两次高价格的拍卖。其一在2004年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痕都斯坦玉以924.64万成交;其二是2009年,乾隆痕都斯坦白玉壶和白玉镶金嵌宝洗,分别拍以151.9万和148万。
痕都斯坦玉虽大量存于乾隆私人收藏中,大家却不知道痕都斯坦的具体地理位置。而据专家的多方考证,“痕都斯坦玉”是乾隆自创的一个专用名词。在乾隆亲自撰文的《天竺五印度考讹》里记载,将北印度与巴基斯坦一代进贡的玉器,命名为“痕都斯坦玉”。
而“痕都斯坦玉”为何备受乾隆的欣赏和推崇?有小道野史称缘于这异域风情的玉器深受西域出身的香妃喜爱,而乾隆又非常宠爱香妃所致。颇有种当年唐玄宗为杨贵妃千里运送荔枝的感觉,“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乾隆爱玉,也爱作诗,而在他一生多达800多首的咏玉诗中,有关痕都斯坦玉的就有将近70首,足以见其喜爱。诗云:“薄过刻片楮,轻喻举毛鸿”,又所谓:“玉既莹净,器薄如纸,良彩巧琢,非中土玉工所能仿佛也。”
而一代名臣纪晓岚也曾言:“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足可见当时朝廷上下对于痕都斯坦玉的认可和推崇。痕都斯坦玉的表面不似传统中国玉器光滑,或以阴线浮雕作饰,而是惯用纤细的金银丝将花纹的轮廓勾勒出来,甚为华丽。而造型多以碗杯为主,纹饰极具风俗民情,有西番莲图案等。
虽如今,已甚少见之痕都斯坦玉,但在玉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也曾是绚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