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样细致的工作中,还有什么能比这么干更为愚蠢的呢。教师对工作抱着这样的目的,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苏霍姆林斯基
他认为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智力和神经耐力是有限的,必须非常慎重的对待,而且要不断给孩子补充神经耐力。比如,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出于兴趣去了解事物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到大自然中去旅行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的大脑充分得到休息,得到营养,避免用持续的、过度紧张的课堂脑力劳动,使他精疲力竭。他发现许多孩子之所以脾气暴躁,蛮不讲理,悲观厌学,这类不良情绪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起源于此。
可惜,"要让孩子想一想″,不仅仅是一个有关教学设计的、外显的要求,更是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思维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一个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与智慧的真实反映。
由此,闫老师对"智慧与有效″的课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伟大的美俘虏了我,但更伟大的美甚至将我从它本身解脱。″常常思索纪伯伦的这句话,我以为真正具备智慧之美的课堂也应是充分给予学生这种解脱的机会与权利。在哲人看来更伟大的美不是召唤,吸引与控制,而是使对方得到自由地解脱。那么就课堂教学而言,美的课堂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召唤与吸引,更应是一种解放与激发,是使学生自由地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中;课堂不是一座禁锢与控制学生的华丽建筑,它应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星球,有着适合任何一朵花朵开放的土壤,好教师就是一个帮助循声看到自己具备这种潜质的人。
闫老师以为,这是一个教师最大的智慧,这样的课堂是真正具备智慧之美的课堂。当然,这样的课堂无疑也是最具有效性的课堂。
无论如何,课堂都不是军营,学生也不是玩偶,让孩子的思维得到片刻的喘息,不要拿″有效″"智慧″这些美好的词汇来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