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完了电视剧的下一秒,我就不管不顾最后几天吃土的窘迫,立刻下单了《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是第一本。
这部讲两个女生几十年的史诗般友谊的小说,还涵盖了许许多多的其他方面,但是现在,我只看完了第一本,我还不想说显而易见的友谊主题,我想说一些别的东西。
《我的天才女友》这本书,讲的是两位女生,莱农与莉拉从小学到十六岁的生活,第一部发展到最后,莉拉结婚,莱农恋爱。
不管是在虚拟还是现实之中,两个人只要稍微有点亲近,就很容易拿来比较。这种比较,不仅存在于当事人若隐若现的较量之中,还存在于外人的眼光之中。我也不能免俗。
尽管我一直搞不清楚这种不自然的对比到底是源于作家利用技巧对读者的玩弄,还是人的天性使然,我还是会急于在两个人之间找出我最喜欢的那个角色。
起初,我很喜欢莉拉。她是一个拎得清的人。她能挑战周围最强大的人的威信,她敢拒绝黑帮头目之子的求爱,她也能不惧整个街道的流言蜚语。在那条充斥着暴力与怨恨的街道,她表现得特立独行,成为一个超越环境的人。
而莱农,似乎永远都是一个追随者,她害怕错过莉拉生命里的任何一个片段,她害怕失去莉拉的关注,永远小心翼翼地活在莉拉那个果敢而慧敏的灵魂之下。就连她在学业上的优秀,也都源自于莉拉的鼓舞与激励。
然而,看到本书快结束的时候,我对她们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后来仔细想这种变化的原因,我想到了一个不太恰当的词,远方。
02
高晓松的那句“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我总是觉得,即使我们不一定认为当下的生活是苟且,但是我们都应该也值得多去去远方。
见识过繁华也感受过宁静的大千世界,意识到这个世界还有许多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享受到宇宙不同观点的碰撞之后,即使我们的选择仍然与之前的我们选择的一模一样,对我来说它们的性质与意义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有人在知乎上提问:初中没毕业的妹妹坚持要辍学怎么办?
有一条高赞回答我特别认可:带她直奔北京上海,高铁或者飞机,最好是坐商务舱。到了之后入住五星级酒店,带她去CBD,找个熟悉的朋友带到最牛逼的公司,去了解他们的工作与收入。再去清华北大或者复旦交大,看看那里的环境和学生的气质......
大抵就是,尽可能地带她去看看没见过的远方。看看这个世界上另一种人的生活方式。让她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选择。
远方的力量有多大,我没办法用计量器量出来,但是它就是有一种魔力,给人在平凡而无聊的暗淡生活中蒙上一层希望与梦幻的色彩。
我有一个表姐,我高二那年,她十九岁,结婚了。我很喜欢那个表姐,她算不上漂亮,但是很温柔,身上有一种令我着迷的韧劲。但是我不喜欢她结婚。
表姐那个时候在读卫校,她成绩也不错,还有两年就可以毕业了。但是为了一个男人,她从学校翘班,不顾家长的反对和那个男人走了,回来的时候已经怀孕,只好奉子成婚。
再见她的时候是我大一那年,在一场葬礼上。我差点没认出来她,皮肤变得很黑,穿着老气的衣服,与她怀中抱着的那个白白胖胖的孩子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这一幕,只是一眼,我就不太喜欢那个孩子。
后来我和她聊天,她告诉我她现在在店里卖鞋子,还劝我不要早早结婚,先去多看一看,她当时就是眼界太小,遇见一个就只想着紧紧抓住。
当时我满肚子心疼和生气,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而后来每一次回想起来,总会浮现出两个字:远方。
03
所以尽管这两个字不一定能恰当地概括我态度转变的原因,我还是有点偏执地想用这个词,仿佛对它真的抱有某种特殊的感情。
莉拉后来嫁给了当地的一个商人,他很富有,可以保护莉拉的家人,对莉拉也很好。但是在最后一页,他答应莉拉绝不会让马尔切诺(有钱有势,莉拉之前的追求者)参加婚礼的承诺食言了,脚上还穿着莉拉累死累活为他手工赶制的皮鞋。
她感受到了背叛,我也开始担忧,婚后的莉拉会不会生活地十分悲惨。这个男人可以在利益与爱情之间选择利益一次,就有可能选择两次,三次,无数次。犯过的错,怎么可能只犯一次呢。
而莱农呢,她去了大城市读书,见识过了没有纷乱与暴力的那不勒斯,在最后一页,她开始逐渐抛弃了这个充满混乱与怨恨的圈子,走向了一个更远大的世界。
我忍不住去想,如果莉拉出去看过,看过家乡以外的广阔世界,一切是不是就会不一样。但是没有对过去的如果。
所以今天的我们,如果有机会,有希望,去看看远方,去一次也好,有多远走多远的一次。一次远方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可能不只是一次冒险与突破,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会发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而这个可能性之中,很可能就包含着大千世界。
无戒九十天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