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度怀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很有道理。
现在我明白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即: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直接构成知识。就好像:虽然房子确实是由砖头构成的,但仅仅一堆砖头摆在那里,完全不可能称之为房子。
这个书生,大抵是因为掌握的信息太零散了,太浅显了,就算涉及的领域很多,也是没有办法发力。所以他接下来应当围绕一个领域系统地学习,往深里学习一下。
这个书生有没有可取之处呢?有。
就是继续撷取知识方面的漫游策略。在学习一门知识之前,去功利化,去目的化,心理活动应该是:谁知道以后在哪个时候能用上呢?学了才能知道,才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只有零散的知识(不是信息)多了,占据的节点才多,可能连结的概率才能多。(两三个节点连结不起来纯属正常,灰心是不应该的,但是两三百个节点连结5、6次那是再正常不过。),所以说,知识多了才有资格融会贯通,谁才能有资格呢?博学的人。
所以静待那个神奇的时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停实践不停积累知识)————体系化自动形成。
那么再复习一下知识到底是什么?
知识首先是指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他们显得更高级、更有价值。(如逻辑学,概率论,英语,编程)
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
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的很大,有些人脑子里只有一堆砖头—— 当然,有些人更惨,他们脑子里只有零星几块砖头碎片而已,另外一些人脑子里有一栋房子,还有一些人脑子里有高楼大厦,更有一些人的脑子里有一整个城市……
要争取做那个脑子里有一整个城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