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00天写作的第三十八天。今天谈一个比较哲学意味的话题:焦虑与成长。
我其实在小时候尤其是中学阶段还算是比较自信的,一个男孩子,乒乓球二级运动员,拿过大港油田的男子单打冠军,考入市重点高中,英语话剧我获得最佳男主角,艺术节我第一次水墨画就被挂到楼道里展览,是高中国旗班的护旗手,是高中乐队主唱……
这样看起来还算是素质教育的典型了吧,但是在大学以后我慢慢变得焦虑起来。其实在大学里我学习还算不错,乒乓球校队队长,舞蹈比赛拿过大学生艺术节第三名(当时唯一获奖的现代舞),毕业时拿了优秀毕业生的称号,但是,还是有些焦虑。
为什么呢?
讲讲感觉:我乒乓球就希望和国家队水平一样,我的堂弟什么的都打的比我好,我觉得自己差;我英语希望说的和芮成钢、水均益那样,那时候天天向往着自己能够像他们那样在电视里采访国际精英;我希望有一个自己的专业,这个专业能够让自己比较自信地混职场,成为霸道总裁,但是没有,我还是一个只会一点英语还说的不够好的人,还是一个看遍了新闻专业书籍,最后认定新闻就等于无专业的一个人(这只是自我认知,不代表真的不是专业)……
我对未来迷茫。虽然后来在中国顶尖商业杂志《中国企业家》中做记者,依然觉得自己找不到价值感,而后和当时的主编牛文文一起参与创办《创业家》杂志(今年8月刚刚深交所上市),作为元老,还是没有价值感。这种迷茫和价值虚空感一直伴随着我,导致我整个生活都觉得无趣和焦虑。
为此当时我一个学心理学的师弟还给我做了咨询,告诉我,我这是严重的自我不认同。他说,你努力做就是了,努力不代表不享受,你要享受成长路途上的风景,不然一直低头拼命爬山,到了山顶,你就会发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有价值的,然后能做的,就是一下从山上跳下,粉身碎骨。
我当时理解这句话,但是做不到。
后来忘了从哪看到一句话,是你要改变,先要接受现在的自己。是的,焦虑有啥用,你只能接受自己差的现实,然后去努力成长就是了。就这么简单。
我后来做到了。我接受了自己,然后就给自己定计划,我那时候就像一个机器人,每天要布置满满当当,一个细节没完成就都不想干了,我觉得不行,还是焦虑,我就减少一点,别一下子学那么多,慢慢来,一项一项来,结果我慢慢调整就好多了。
但是焦虑还是有。刚运营养老机构时,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懂,一点点学,医疗、护理、餐饮、物业、社工,我买了太多的书来看,来研究。在管理上,从瞎忙慢慢成长到抓大、放小、管细,带领出一个不错的团队,建立了一个有基础的公司。
还是焦虑。不过,这个时候焦虑变得不是那么迷茫的焦虑,而是看清未来的焦虑。我知道我为什么而焦虑,我不太受焦虑影响了。后来我看到有人说,当你不焦虑了,舒服了,就是不进步了。人在不舒服的时候,就是在非舒适区,就说明有的东西你还不会,还在学习,如果特舒服,游刃有余,就说明不进步了。
没错。我认可,我从2011年起的进步非常大,大到我自己都能感觉到。而且这种成长到现在还没见减慢,我的一位初中同学说一年前和我说话的时候都不是现在的感觉,说我特别成熟,想法做法都非常专业、周全。一位大学同学也说我变化好大。
看来,这就是成长的烦恼。伴随成长的,看来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孤独、痛苦、自我怀疑、被泼冷水或者被嘲笑,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味道。拿《宝莲灯》里沉香母亲说的一句话来看:人生80%是痛苦,20%是幸福,人生就是用80%的痛苦来追求20%的幸福。
但是,焦虑不能过度,过度就过犹不及了。
因此,成长的正确姿势是:
1、接受自己现实。接受自己,客观分析自己,优点、缺点、特点、资源,所谓知己知彼,说实话,有时候,我们真的很难知己。
2、明确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就看到达目标需要的技能、素质和资源,然后集中力量去一一获取。
3、坚定执行。我回忆了我的过去,想打乒乓球为什么不更加拼命练,想说好英语为啥不玩命说,其实还是不够努力。当自己能力匹配不上自己的野心的时候,就痛苦了。要不痛苦,就是坚定的执行,每天都做,每天总结,每天提高。
4、反思。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执行就是思而不学,不反思就是学而不思。很多东西,尤其是管理,真的需要悟,没得捷径可走。所以,养成每日复盘的习惯,会对自己成长帮助很大。
让我们积极的焦虑,快速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