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边城》,觉得作者以朴素的视角阐述农村的生活,对人物的描写传神到位。边城叙述着湘西一带的风土人情,读《边城》,画面带入感很强,仿佛置身此地。那溪水、那河床,湘西农舍一家的画面近在眼前,老人、女孩和黄狗,少了一些喧闹,却并不觉孤单。日夜更替斗转星移,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一切都很静谧。
商业气息因着船上的交易而变浓厚。发生真情的水手和女子的约定,因一只船维系着之间的来往。吹弹演奏,遇上红白喜事,便失去了往日的平静,直到夜晚才静下来。每年端午赛龙舟,当地的小伙都来参赛。唢呐呜呜啦啦吹起来,有表演的就有看热闹的.
上学时的年纪,坐回老家的大巴总会路过白洋淀,那时候眼里除了河水就是芦苇了。河水从融化到结冰,芦苇由绿到黄,寒暑假的时光就这样随着岁月悄然流逝了。
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回乡下生活,瓜棚麦地,土炕和家狗,还有那一口井水,是难以忘记的画面。白天和姐妹们到田地里奔跑,待到夜里漆黑一片,早早就钻了被窝,热乎的暖炕有了家乡的烙印。
在农田深耕细作的画面于我只是一幅画面,简单质朴。背朝天,面朝地,农民的生活大抵是一样的。童年的乐趣就是和姐姐妹妹们在乡村的玩耍。
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把新鲜的桃子从树上摘下来,很是扎手,回到家里还要洗手。最不愿洗桃子了,可吃到大大的水蜜桃还是心满意足。
最好玩的是在地里挖花生,裹着壳沾染着泥巴的花生很快让我们采满一篮子。剥开花生壳后,嫩嫩的红衣让人忍不住尝鲜,吃起来果然香脆。
那时的年味很浓,过年时,姥爷会挥毫笔墨,在裁剪好的红纸上写下春联,大大的福字写得方方正正。大人们准备吃的,打扫院子,好一阵忙乎。
小一辈的开始贴对联,也不甘示弱。拿一双筷子,粘取用面粉调好的浆糊,在红纸背面一点点儿抹匀。然后两人合作,一边指挥,看看高低再瞧瞧是否水平,一边操作,上下左右移动着春联。
大功告成时,天也黑了。家家户户屋里的灯光亮起来,一大家子人开始吃年夜饭,边说边笑,为新的一年举杯同庆。
吃完饭,家人们凑在一起看春晚。老人们坐在炕头上,年轻一些的背靠在沙发上,聊聊春晚,说说一年到头的家事。小的们则在几个屋里窜来窜去。当难忘今宵还没有唱起时,大人们玩起了一年也不摸的麻将,小孩儿们打扑克也不亦乐乎。
后来,回家乡的次数少了,春晚也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更多的是印象中年的味道。
小时候办过最囧的一件事发生在老家。像小山似堆起的麦子是捉迷藏最隐蔽的地方,那里是小孩子觉得有意思的去处。已经忘了是谁出的主意,就在麦子垒起的小山堆里挖个洞,可以生火取暖。
这主意看似不错,却让我们闯下了了大祸。算是见识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是一根火柴擦出的火星,迅速点燃了整个麦堆,火势凶猛,整个麦堆烧得惨不忍睹。幸亏人没事。
跑到姥姥家的炕头,我呜呜地哭起来,我妹妹比我淡定,仿佛错都是我一个人犯下的,姥爷安慰我说,“没有人责怪你,别哭了。”后来听说,都是相处不错的邻居,还真没有人责怪我们,只是家人过意不去,相应赔了钱。至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玩火的念头。
童年在农村,给了我人生不一样的体验。也因着《边城》让我想起了朴实的农村生活,尽管我的家乡不是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