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想一些问题,阅读推广是一个全社会的事情,不管是图书馆、书店、或者出版社,都在推动全民阅读。所有的活动都在围绕让更多的人阅读而开展。那么我们在活动中又是怎么做的呢?每个图书馆做阅读推广只介绍自己图书馆的馆藏,每个书店做活动也都在介绍自己有卖的书,每个出版社也都在介绍自己社里出的书。后面两个不说了。因为是盈利机构,必须有竞争。竞争才能有更高品质的书出现。而图书馆作为非营利机构,其本身的职能就是推广阅读,让更多人学习知识,学习文化等等之类。这点大家是没有异议的。
但是在每个图书馆在做阅读推广活动的时候为什么只介绍自己图书馆的馆藏,只推荐自己图书馆的活动,只推荐自己部门的活动?好像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读者到馆率,活动参与率之类而努力。
我一直觉得阅读推广的目的是为了读者,而不是为了每个图书馆自己的三率之类的数据服务。
阅读推广是让更多的人阅读,读者在图书馆参加了活动,知道了某些书,想看,他阅读的是我图书馆的书,或是愿意去书店和网络上买书,这些难道都不该是我们图书馆人阅读推广的成效吗?
图书馆为什么不能卖书?在ipac2.0系统里看到的书,借不到,那就直接链接到各个网店或者书店,读者自己选择等着借或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又能见到阅读推广的成效。
说完这个问题,又引出下一个。既然读者可能去买书了,图书的三率必然下降,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又怎样了?这又牵涉到图书馆转型的问题。说将来要成为第三代图书馆。我觉得图书馆的什么理论之类也终究是图书馆界内部人的狂欢。读者只是需要看到自己想看的书,查到自己想查的资料,需要一个安安静静看书的环境以及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最重要的服务态度好又专业的馆员。好了,可以了。我是一个普通读者,我的要求就这么多。
图书馆该是一个安静温暖的地方,空气中散发着纸张发黄的酸味,午后阳光从格子窗洒进来,照得人懒洋洋的。图书馆的馆员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不过分热情,也不过分冷淡。
图书馆的文献开发更需要匠人精神,慢工出细活地去做文献,做出足以流传给后来人的东西。图书馆的活动该接地气,不过分追求现时的效果,而是慢慢磨,雕琢出一个好来。
今晚我又想多了,大概是我最美好的时光都在图书馆渡过了。初中时的心愿是在岛上开家书店,初高中会去学校图书馆借书,虽然那里的书真的又少又烂,大学时会整天泡在图书馆,毕业后又进了图书馆,那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和书有缘。因为热爱难免苛责,因为熟悉难免挑剔,七年之痒已过半,希望不会让我抓狂,生出断舍离来。虽然我也逃不到哪里去。
另外,我想说这个工作绝对是找不到对象的罪魁祸首。整天浸在书堆里,看书多了,幻想多了,不接受现实,一条路绝了。其二,自认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女性,不接受老土的相亲方式,又一条路绝了。其三,以前整天和老年人打交道,心好老,和读者接触多了,处理人事物自认看得明白,不会装傻充愣了,又一条路绝了。其四,作息和一般人不一样啊,双休日只休一天,想两天休还得请假,而什么什么想参加的活动,徒步啊,旅游啊,讲座啊,沙龙啊,总归放在双休日,我总不能老是和同事换来换去,概率大才能碰得到嘛,又一条路绝了。其五,我们图书馆来看书的不是小朋友、老年人,就是没工作的啊。搞活动终于有年轻人参加了可知我有多激动,感觉总算看到同龄人了。我要感受一下青春的气息……其五,……不想说了,说多了都是泪。以上归纳总结感觉我又划边了。
好吧,本来是想阳春白雪一下,严肃探讨一下工作中碰到的一些疑惑的,结果自己又划出去了。哎。看吧,闲书看多了,果然联想能力丰富,爱唠叨,废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