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回老家扫墓,一到二伯家,就闻异香扑鼻。循味到厨房一看,我滴乖乖,好大一个炮筒立在灶台上。
原来,二伯家在酿酒。
中午吃饭了,几个长辈喝着头道酒,评论着酒质,拉着家常。
滴酒不沾,插不上话的我,趁机向酿酒老师傅求教下酿酒的事儿。
酿酒可是一个技术活啊,老师傅见有人虚心请教,也是谈性大发。
你说这酒是怎么酿的?要先蒸熟,然后发酵。你看看,那边的大缸,酒糟都在里面。我发酵用的都是土曲,不像他们,这样酿出的酒才好喝。
发酵要多长时间?这可不一定,一般一个月左右,二十天也可以,长的也有两个月的。
怎么样判断发酵好了?要靠(我)看。老师傅说起来,给人感觉就是一运筹帷幄的大将军,那些发酵谷粒全是帐下听他调遣的小兵。
夹杂着对往事的回忆,午饭很快就吃完了。
老师傅起身到灶房,伸手一摸“炮筒”壁,指着板壁上的一个小洞扭头对我说:“已经快热到这里了,就要出酒了。”
说着就开始忙活起来,拿出了一个底座是空心圆锥形,在锥头斜生出一个长长鼻子状的物件来,告诉我:等下冷却的酒,就通过这里流到酒坛里去。
说完,他爬上长凳,把“炮筒”内的发酵好后的谷粒,扒出一个内圆锥体,把那个物件嵌进去,那长长的鼻子就穿过刚刚指给我看的板壁上的小洞,然后在鼻子上套了一根管子,引导酒坛中。
这下我算是明白了,原来酒出来之后,就是通过这个装置被导到酒坛中的。
可是,酒怎么才出来呢?
老师傅看出了我的疑惑,指着那个“炮筒”说,这里面最下面部分装着水。他比了比,大概10公分高左右。在水之上,那就全是酒糟了。灶里的火烧热,蒸汽上升,就把酒“抽”出来了,冷却后,酒就聚到那里(指刚刚装上的那个内控圆锥体),流到坛里。
估计看见我一脸懵逼,不理解“冷却”是咋回事,他又指指厨房角落案板上另一个物件说:“就是用那个来冷却。”
我一看,是像口大锅一样的东西,一时也理解不了,这玩意和冷却能扯上啥关系。
我连忙跳下长凳,帮老师傅把大锅抱上来。老师傅把大锅嵌到“炮筒”的顶部,锅的最底部正好对着下面那个圆锥体的内锥尖,告诉我,等下再往锅内注入流动的冷水,就可以冷却了。
我也一霎时理解了,国内灌满了流动的冷水,那蒸馏上来的酒蒸汽,遇冷肯定就凝结了,然后就顺着锅底往下流,正好流到底下那个圆锥体中。
老师傅把装置都装好,跳下长凳,摸摸那个长鼻子说,热了,应该出酒了。我到酒坛处,拉出管子一看,清澈的谷酒在汩汩流出。
时间流逝,坛中酒越来越多,老师傅拿起酒提,打出一勺酒仔细看看,说,差不多了。
哦,你问我怎么知道酒基本出完了?就是看酒花啊。刚出来和要出完的酒花是不同的。老师傅怕我不明白,重复了几遍,可是我还是一头雾水。
要问,一斤谷子能出多少酒?大概一斤九两谷子出一斤酒吧。如果要让酒度数高点,出酒量就会少点。酒要多点,就会淡点。反正谷里就这些东西,这个多了,那个就要少了。可惜,好多人不懂,就知道酒出得越多越好,那酒能喝么?
老师傅越发激动和感慨起来:现在,他们都是不锈钢的设备做的。我原来也(用不锈钢设备)做过,现在不做了。那样做出来的酒,有我这样的好喝?土曲才香哩!我现在也不太做了,要不是熟的人,我一般都不做酒了。
这就是一个老匠人的无奈和小小的倔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