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句流传甚广的话:“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平心而论,曾国藩还是逊于王阳明的。另有说法认为,儒家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一是开创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晚清实学代表人物曾国藩。
不仅在中国被奉为“完人”,王阳明在邻国日本的影响力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近代日本的崛起,在现象上看是脱亚入欧,在思想上看则可以说主要是以阳明心学为奠基的。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不论是前三杰中的高杉晋作,还是后三杰中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
阳明心学不同于程朱理学的倡导理气二元,理在气先,心学返转到基本只论理不论气,探求真己及其存在方式。
真己的存在建制关涉两个维度:其一,在伦理生活境域中,从自身意识(自知)和德行探索真己和良知的精神本质。其二,把人和万物置于“万物一体”存在境域中,以澄明心显现物本身,以真己的伦理存在彰显天道。
两个维度通俗来说就是“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但是可以看见的是,阳明心学在当代社会并不是所谓“显学”。我认为有多种原因。
首先是建国之后,因我国倡导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简而言之,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而宋明理学在经过用西哲解释之后,程朱理学因倡导理气二元,理在气先,被认为是先有意识而后有物质,因此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基本只论理不论气,被认为是意识决定物质,因此被称为主观唯心主义。
冯友兰先生也曾写过“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基本上也是客观唯心主义,但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色彩。”
所以无论是程朱理学或者陆王心学在官方推崇的辩证唯物主义面前,实际上是毫无还手之力。
至于现在所谓的国学热,读经热,汉服热甚至包括所谓的王阳明热之类的,只是消费主义塑造出来贩卖的文化符号,跟传统文化实际已是越行越远。
问题在于,如果从整个国民精神的角度看,不得不说,心学的精粹并没有在我们的国民教育中发扬光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心学一直被误读、被歪曲。
然后就是在于中国哲学自阳明心学之后就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大哲。而西方这500多年可谓群星灿烂。各位西哲学家用自己的理论从科学和社会不断的改造着人类的发展,现在讨论哲学都必须要以西方的逻辑和语言体系来进行叙述,不然普通现代国人都难以理解中国哲学了。
东西的两套系统里,东方主要本体里说功夫,重本体,重实践;西方主要是功夫里现本体,重功夫,易上手,不断填充细化,在理论的裂痕和悖论里,寻找新理论、建立新阐发,作为精进。
因此从知识的角度、把心学当哲学的角度,王阳明的知识突破不多,或许一些观点在西方早已有类似、接近的阐发;但王阳明是实践论,以实践中来评判,确实在西方的哲学中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