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七)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犯错误的时候,都会带有社会属性(家庭、乡党、团体等),观察他犯错的出发点是基于个人还是群体,就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儿子,我们今天读《论语》,有许多困难。毕竟两千多年过去了,语法语境已然改变,有的甚至连字意都完全改变了。好在我们站在历代先儒们的肩膀上,有了几千年来先贤们的不间断的注释,才使我们能够窥见一斑。就算是这样,还是有许多章节存在分歧,可能有下列部分原因吧:一是我们今天使用的是白话文而非古文文体,二者互译之间产生差异。二是个体的理解不一样,有人全面些,有人片面些。三是对古文文体学习的深度不一样。有一只能看到表面的,而有人可以直接透底。其他不再列举,就以上三点造成的差异就已经千奇百怪,虽然是这样,还是不能下断论说谁最好,谁最坏!但是爸爸认为,不管解释的意义分歧有多大,解释一定要通顺,如果还让人弄不懂,也就失去了译为白话文的意义了。至少能够禅明自己解释的观点才行,否则词不达意或者主题不一。这些就是次等解释。如此的文章不在少数!
此篇孔子开篇就说‘人之过各于其党’,点明了犯错误的社会属性,要么为了孩子、要么为了老人、要么为了一个家族、要么为了帮派、乡党、以至于无限大的群体(比如中国和美国和西方国家)。很少有人是单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去犯错的,那么查看他犯错的原因,就知道这个人内心是否有仁德存在,比如为了小孩是动了恻隐之心,为老人是孝慈之心所致,如果是个小山贼,那么是良知被别人蒙蔽了。所以要从他的群体出发,去追究思考他犯错的原因,才能看出此人是否有仁德存在。这里的‘过’,是指出现过失和犯错误,不是犯罪,在孔子看来,如果犯罪那是得罪于天,连祷告的地方都没有的。所以千万不能混淆。
201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