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1年10月23号表决通过,2022年1月1号起实行。
家庭教育不再是家庭的事情,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教育部专家,教育平台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科学,正面,管理,学习等家庭教育知识。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父母或其它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我们家长的思想行为还是停留在过去:我家的孩子不仅要成绩优秀,还要多才多艺,至于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养成暂且忽略。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成绩,特长培养,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建设。家长的焦虑,专制,控制在孩子身上体现额淋漓尽致。
01 焦虑型的家长
我们小区在社区的推动下,成立了“少儿书法培训班”。在开班的当日,我带着孩子前去参加仪式,几乎是幼儿园的孩子。上下邻居的孩子和我家二宝在读幼儿园中班,在公立幼儿园中班不允许用笔写字。可他们全部报名写字班,开始练硬笔了。孩子坐不住,长辈父母旁边陪着练。
闺蜜的女儿5岁,报了民族舞蹈班。学习时间7:30--9:00。这娃周一到周五上学时间,每天睡到八点过后,几乎天天迟到。到了周六周日,练舞了,7:00闺蜜强行抱起她,早餐都顾不上吃,直奔舞蹈中心。
我也是一位焦虑型的妈妈。我看到一期《最强大脑》,五岁孩子超强的心算能力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总想着给我家二宝报珠心算学习班。
我带着二宝走进培训学校,大厅,走廊,教室都是五六岁的小朋友。接待老师把我家二宝领进珠心算教室,我偷偷地瞄了几眼,教室坐着的几个孩子都是四五岁的样子。
像我和闺蜜这样焦虑型的家长比比皆是。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忽略不计,孩子的特长大过天。
我们看着身边同龄孩子的优秀,怎能容忍自己孩子的平庸?于是,少儿培训学校,口才,美术,舞蹈,珠心算,跆拳道,武术等等人满为患。’
家有娃的家长不是在去培训班路上,就是在培训班回来的路上,他们神色匆匆,从这个培训机构赶往那个培训机构。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之感受到了妈妈的催促和不耐烦。
02 专制型的家长
前些天,我在某音上看到一个爆料视频。一位孩子拿着100元去附近的小超市买零食,买了七元,找回93元。没过多久,孩子拿回零食要求退回,21岁的收营员和老板商量后退回了100元给他。
几分钟后,孩子的父亲怒气冲冲地走进超市,伸手捆了收银员一巴掌。收银员一个踉跄摔倒在地,超市老板报警,随即带着收银员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脑震荡。
后来,男子去警局问话,得知孩子的父亲因孩子妈跑了,天天酗酒,把不满和怨恨撒在了孩子身上,收营员身上。
晓晓的爸爸也是一个专制的人。她从小就很怕爸爸,爸爸说一不二,她只能照做。她爸爸一出去几天不回来是常事。一个周日,她邀请自己的同学去她家玩,玩得很尽兴,天黑了,她们浑然不知道。
她们突然听到门口有钥匙转动的声音。她慌了,心想肯定是爸爸回来了,妈妈每次回来会敲门喊她开门。她吓坏了,她立即把同学藏到衣柜里。
时间到了晚上10点,同学的妈妈到处找女儿,找不到,就差报警了。晓晓妈妈发现衣柜里有动静,打开一看,是她女儿”失联”的同学。后来,晓晓被他爸爸重重地教训了一顿,她的同学如获“新生”!
父亲的专制差点惊动了警察,酿成“大祸”。这件事情,将是俩个孩子一辈子抹不去的记忆。
03 控制型的家长
楼下邻居的女儿兰兰读五年级了,她是个典型的慢性子,说话,吃饭,写作业,做任何事情总是慢一拍。
兰兰妈妈一心想给她“提速”,她的做法让家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兰兰实属不易。她妈妈给她报了钢琴班,并从琴行买回一架钢琴在家里练琴。
这下可把兰兰难倒了。兰兰每天放学后要练习一个多小时钢琴,她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她妈起初在嘴巴上念念叨叨,催促不成,她动真格了,急得跺脚,怒吼,冲到她写字台,夺过笔,用笔尖扎了一下她手指。
出事了,兰兰被妈妈戳的右手无名指肿了,她爸赶紧带她去医院检查。听医生说,伤到了筋,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作业写不了,钢琴练不了,受伤的食指拉不直,兰兰妈妈后悔不已。
一次,我和兰兰的外婆聊天,得知兰兰妈又有“新动作”了,拿了一把菜刀放在兰兰的写字台,鞭策她不要再磨磨唧唧。
兰兰每天写作业到晚上十一,二点,她太难了!兰兰妈被“逼疯”了,兰兰成绩优秀,代表班上去参加年级的数学比赛,交卷的时候,她只做了试卷的一半。老师告知了她妈,兰兰放学回家被大骂一顿。
兰兰妈简单粗暴把一个慢性子硬要“改造”成一个性子急的兰兰,偷鸡不成蚀把米。
控制型的家长说一不二,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各种奇葩作风,三言两语不合,摔门而出,气得自己的老母老泪纵横。
之前媒体有报道过《独生女儿留学德国17年杳无音讯》中的曹茜不肯见自己年迈患重症的父母,她说:“我到德国来,就是受不了他们变态的控制欲!我要逃离他们!”
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殊不知,他们的爱成了套在孩子身上的“枷锁”。
父母孩子最好的关系——亦师亦友,彼此坦露心声,相互陪伴,相互成长。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陪伴。孩子幸福,父母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