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 | 《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011]

精要

一般人认为歧视是欺负别人,被歧视就是被欺负,歧视是一种单向的行为。

Garys Becker在博士论文《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中第一次提出:

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得付代价。

歧视的起源

1. 偏好 - 喜欢听王菲的歌,而不喜欢别人的歌;喜欢看白人跳天鹅湖,而不喜欢看黑人跳芭蕾;

2. 信息不对称 - 有些事情时间太紧急,风险太大,故了解信息的成本太高,从而产生歧视。

对人歧视越多,自己代价越大

当我们以偏概全的时候,就要为之付出代价。比如马云早年找投资人,如果你是投资人,因为不喜欢他的长相,没把钱投给他,那就是错误的歧视,那就是巨大的代价。

当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价的时候,你会从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你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时候,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

偏远城市歧视多,大都市歧视少;国营企业歧视重,私营企业歧视轻。

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心胸宽广,人们不歧视别人的心态,是在竞争当中慢慢学习而得的

市场竞争越激烈的地方,就是越能够做到豁达开放,兼容并包的地方。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就越是那些少数派的避风港。如果你是一个少数派 - 不管是在宗教信仰上面,卫生习惯上面,性别取向上面,甚至政治观点上面 - 如果你遇到了一位唯利是图的,只想多挣钱的雇主,那就是你的福音。

心得

虽然歧视在这个社会中因偏好和信息不对称必然存在,但当我们了解了因歧视所要付出代价的时候,就会对歧视这个行为产生敬畏 - 做决策时杜绝以偏概全,减少错误的歧视,让市场这个公平的尺来度量竞争结果。

即使歧视因为种种原因不可避免,这周的讲解还是让我学会了如何理性控制歧视,何时歧视,以及考虑歧视的代价,和承担歧视后果的责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