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投资,这个行为的根本是什么?》中,我说了自己对投资这个概念的理解:
投资是通过深入分析,在确保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获取预期回报的行为。
为什么是预期回报而不是尽可能高的回报呢?
确实啊,尽可能高的回报,谁不想要呢。但是现实情况所限,我们只能得到属于我们应得的部分。
1 胸有成竹
首先,来说说预期。
我们对回报的大小存在预期,其实说明我在投放资金之前,做过功课。这点很重要,没有做功课,容易变得盲目,而做了功课,就能心有成竹。
除了预期回报之外,我们还需要知道的东西如下:
预期风险
预期时间
预期风险这里就不再多言,前面已经说过了很多,有兴趣可以翻看一下我之前的一些文章:
而预期时间呢,就是指我们获得回报,预计所需要的时间。例如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9个月锁定年化收益9%!》,预期时间是9个月内获得预期年化9%的回报。这个机会值不值得投入,一目了然。
明确预期回报和预期时间,相当于明确了资金的一个机会成本,明确了把资金投放在其他机会所放弃的代价。这样我们决策的时候,就可以更加轻松。
另外就是,明确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对资金进行更好的配置。如果一笔钱是2年内用不上的,那么完全就可以放在这个投资的机会上;而如果一笔钱半年内就需要使用,那么这个投资机会就不适合投入。
2 勿忘初心
其次,回报确实是越高越好,但是这应该在预期之内。应该在资金投放之前,得到确定的预测,这样预料之中的回报才是越高越好。
如果在资金投入之后,还渴望着超出预料的回报,其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个想法带来的结果,是我们情绪上的波动。
本来预期的回报是一种推出的机制,而怀有追求超出预期回报想法的时候,我们就不愿意退出,想要看到更高的涨幅、更大的收益。这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患得患失,因为不知道它能涨到什么程度,也不清楚什么时候会下跌。
我第一次进行分级基金套利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还记得当时做的是溢价套利,就是申购母基金,然后拆分成两个子基金进行卖出。在可以卖出的第一天,按照两个子基金的价格是可以获益的,但当时我看到获益还在扩大,就想着再等等,再等等,希望收获更多。
市场的波动之下,获益变成了亏损,然后我“只能”继续等待,还好最终让我等到它涨回来了,结果也符合心里的预期。
复盘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交易的逻辑是什么?是套利,赚取子母基金在两个市场的价差。在可以卖出的当天,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投资的逻辑链条已经终结。如果继续持有不卖出,其实投资逻辑已经改变了。
后面,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些规则,在进行套利的时候,符合逻辑要求的阈值,就进场,达到退出的要求,无论盈亏也要退出。不要让短期套利,变成了长期投资。
其实套利只要期望值为正,不断长期重复执行,总能够获得正回报。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