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我们进行了第二次作业雨点评。
在第一次作业雨点评中,我浏览了下别人的点评方式,基本上都差不多。但唯有战友李袁飒的是不同的,她是另外在简书里做完点评,然后发到117班群里,再艾特被点评的那个人。我并没有借鉴她的点评方式,却让我联想到她这样做,可以让所有的点评都收集起来,形成一种记录。
由于时间有限,第一次作业雨我只点评了楼上楼下两位战友的文章,第二次点评了三位。而这新加的一位是我们1组的组员,因为他没有把文章发在大群里供战友点评,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这一次写的文章不好,不敢发。他单独发给了我,我觉这是一种信任,点进去一看,有点像平时做的零散笔记。不过,我还是花了半个小时对他的文章进行完阅读和点评。
在第一次作业雨点评当中,我受到了战友李袁飒的启发,我就把自己对别人的点评进行了收集,方式简单粗暴,直接把点评复制粘贴在简书上,创建点评集。第二次作业雨点评,觉得不能只光收集自己对别人的点评,还应该收集战友对自己的点评。
收集点评的好处是什么呢?首先,收集自己对别人点评,通过回顾可以知道自己哪些方面的不足。然后,收集别人对自己的点评,一是可以学习他们从哪些开始方面入手。二是对于别人提出的建议,认为合理的自己就对文章修改,进行完善。通过刻意练习,让自己的点评方式不断迭代,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因为我突然想到咱们是七日一篇写七年,要践行时间那么长时间,这个过程中肯定会经历一些变化。而我个人之前有写日记的习惯,从高中三年一直到现在,基本每天都写。当我回顾那些日记时,能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相比较于结果,我更注重过程。既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我不想因为一时的懒惰而放弃,更不想以后看到别人的记录而懊恼。所以,我决定从一开始就做这件事。
7月份,我担任了1组的值月组长,顿时感觉身上有了责任。作业雨过后,我就想着除了之前提交作业时的一对一通知,其他方面还能否改进。后来,我在浏览咱们班智囊团里的动态时,无意中看到了上个月展亚杰写的《117班3组作业汇总(2018年6月28日)》
点进去后,看到的首先是对他们组的作业完成情况汇报,多少人完成了点评,多少人未完成等。然后是分割线,对战友进行了鼓励,接下来是战友的名字与文章作为小标题和其他战友对他的点评。(仔细看,我发现只有一个人的点评,显然是进行了筛选的。)再附上点评人。其中还有几篇是她自己点评的。对所有的战友点评收集完,最后就是对整体情况的总结。
然后,我也照着这么做了。由于要选出优秀文章与优秀点评,我就先把组员所有的文章看完。因为时间有限,我只对部分文章做了点评,剩下的再看其他战友对他们的点评,选取最好的。从微信上复制,然后粘贴在简书上,一直重复这个动作。然后对一些不必要的内容进行删减。从晚上九点多,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半才完成《117班作业雨点评总会(2018,7.7)》
第二天早上我就把它发到了组里,后来在大群里看到单若水的《117班第五组7月份首次作业完成情况及点评》点进去后,在视觉上感觉太舒服了。
单若水的文章里运用了超链接,这样很方便读者通过点击标题自己去看那些文章的内容,自己做出判断。我用的是简书,如果跟我一样之前不知道如何使用超链接的。这里就简单的讲一下方法。
在简书“我的设置”里有一个默认编辑器,一个富文本,一个Markdown。把编辑器设为Markdown,在写作中,需要添加别人文章链接时,先点击A字旁边的链接符号,然后添加文章的链接与标题就可以了。
我比较了展亚杰与单若水的两人做的的点评汇总,结构都很清晰,不同的是前者做了总结,后者的排版新颖。所以,下次做汇总的时候,不管是个人的还是本组的,我觉可以把两者的优势相结合起来。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想让成长做到有迹可循。相信我,点评汇总,也值得你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