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是陰寒能量凝結而成、深入臟的腫瘤結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
聚是陽熱能量凝聚而成的無形邪氣,時聚時散,痛無定處
“積聚”與“癥瘕”經常並稱,含義相近,也是指邪氣具而成形,久而成積的病理變化。其中,“聚”與“瘕”,“積”與“癥”含義類似。
一般人經常說的食積、疳積,就是指飲食過於生冷、肥膩,或者消化功能衰弱,即便飲食正常,胃腸內也會出現有形的積滯。患者會出現噯腐吞酸、心下痞硬、五心煩熱、磨牙噬齒、消瘦幹枯等症狀和體徵。西醫檢查也許無異常,中醫腹診會觸摸到腹內的有形結塊,其實也不是長了什麽癌瘤,就是包裹著食物殘渣的不蠕動的胃腸。
嚴格說來,中醫說的積並非一般人所說的積。因為中醫說的積,專指深入臟的腫瘤結塊。
從程度上分,聚最輕,近乎無形。瘕是聚的延伸,已經有形,但是不固定,狀態可變。癥比瘕更嚴重,質地堅硬,形狀、位置相對固定。積是最為嚴重的,病位很深,一般都在五臟,病性接近質變,也就是近乎癌,會變為不治之症。
《難經·五十五難》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如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意思是說,積是陰寒的能量凝結而成,聚是陽熱的能量凝聚而成。一般積比較深沉、寧靜,有固定的起始位置,痛有定處,上下左右邊界分明。而聚較為表淺、浮動,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會流動到哪去,痛點也不固定。
總體來看,五臟之積大致分布在心下、兩脅、臍上、臍下等五個部分。
如果拋棄中醫的觀點和立場,僅僅依靠西醫的診斷,很可能就會對已經出現的積聚視而不見,面對患者的痛苦而不知所從。另外中醫認為肝氣生於左,肺氣降於右,所以五積之中,肝之積表現為左脅下的結塊,也就是西醫所說的脾大。而西醫所說的肝大,在五積之中,屬於肺病的範疇。
積是邪氣聚成,而化積絕不是吐下有形的物質,而是積塊漸消,回歸邪氣,病人開始由打嗝放屁,而且逐日增多。有的病人服藥以後,連連放屁,甚至自覺困窘。還有的病人在針刺得氣以後,感覺順著針柄有涼氣外冒。有的病人在艾灸後,腹中雷鳴,自覺如陽春回暖,冰消雪融。
邪氣假借臟腑形成積聚,如同罪犯脅持人質。攻伐失當,則傷害正氣,總不能為了消滅敵人,把自己的臟腑器官都切了。補養不當,則滋養邪氣,會使積聚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