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约瑟夫·布尔戈的著作《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中,作者介绍了10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其中一种机制是“反向形成”。
书中提到一个叫妮可的女孩。她总是划伤自己自虐,所以才会寻求心理治疗。她在一家动物收容所工作,在接受心理治疗时也经常提到自己对动物的爱。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妮可一直说很想做一个"好人",她觉得自己特别善良。
在治疗初期,妮可说了一件她小学时的往事。有些学生在操场上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鸟,他们用棍子戳这只鸟,还用其他各种方式折磨它。妮可试图救下这只鸟,她苦苦哀求其他孩子住手。妮可回忆这件事时泣不成声,她不明白为什么人类可以那样残酷无情,她含着泪水说,那些孩子在用棍子戳那只鸟的时候还在放声大笑。
后来心理治疗师们逐渐发现妮可的内心在与强烈的暴怒,残忍的冲动作斗争,而这些感受针对的是她自己的身体,而不指向别人,因为她觉得自己性格中残忍的一面既可怕又令人难以忍受,所以发展出了一种反向形式,也就是一个“好人”的自我意象,体现了一些完全相反的感受,比如热爱动物,投身于动物福利工作,谴责他人的残忍行为等。
多年以来,作者说,听过许多来访者说“不论我有什么问题,至少我是个好人”或者“我真的很想做个好人”。现实中,他们可能会投身于慈善工作、教会事务、公共服务以及其他各种义工。在他们所处的环境里,人们可能会把他们当作乐善好施的人,甚至圣人。许多人觉得这样的慈善工作很有意义,但如果他们依赖这种工作,把它当作自身良善的证明,如果他们过度强调某种表现,过度看重被人视为"好人",这通常说明他们正在无意识中与另一些完全不同的感受做斗争,尤其是愤怒与憎恨。
说到这个,我开始认为我们有点太过小看心理防御机制了,虽然妮可算是比较典型的“反向形成”,但是如果长时间启动防御机制,“反向”性可能会成我们性格的一部分。
突然想到,平时时常会不待见身边某些人,觉得他们的性格中有一些我们无法忍受的缺点。但如果从“反向形成"这个角度来说,说不定比起我,这些人反而更敢于把自己内心不太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我难以想象,有人不在乎在别人眼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完美。
其实挺早之前我就开始自我剖析,觉得自己可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才努力扮演一个“好人”。努力扮演一个完美的人,充满善心,大公无私。但问题是这些特质究竟是不是我本人的,还是刻意表演出来的?
所以真的谁也不要看不起谁,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某个人的确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那些看似完美的人,他们实质上就真的完美吗?
说起来还有更可怕的,有的人演着演着连他自己都信了。就像刚刚说到的妮可,内心明明有非常残忍的部分,但为了迎合社会的价值观,硬是发展出了一种反向人格——我很善良,我热心公益,对小动物充满爱心。但她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人,可能只有她自己知道。
如果没有经过心理治疗,妮可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那样一面,会一直对自残行为疑惑不解,且持续下去。这样强烈的内心冲突,必然会造成心理上的问题,就像横冲直撞的洪水,总要找到宣泄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