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媳妇来我家借锅,说是要蒸馍。
她说,家人都爱吃烙馍,就不爱吃蒸的馍,平时她也喜欢用电饼档烙馍,又快又省事,家人还爱吃。
可这一时期是不能烙馍的,我们这儿有讲究,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爷,要烙坨坨馍,坨坨馍和锅盔可不一样,同样是烙馍,坨坨馍小如手掌,较薄,而锅盔又大又厚。
二十三黑里(指晚上)烙了坨坨馍之后,直到第二年正月二十,是不允许再烙馍了,要吃馍的话,就吃蒸馍,正月二十可以烙馍,据说这天晚上要烙个锅盔,拧一块扔到天上,再拧一块扔到井里,说这是补天补地,这一天之后,方可随便烙馍吃。
这一讲究沿续了下来,我们农村还在自觉不自觉地践行着这一约定俗成的规则。
因此弟媳才决定蒸馍,她儿子说,谁说不准烙馍的?你烙个馍又能咋?我想:大概我们这代人还在乎这些讲究,下一辈人怕是要丢弃了。
虽然我们注重这些讲究,有的还有民间故事加以佐证,有的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从上一辈人那里传下来的。
我家也一样,也在尊顺着这些讲究。每年大门两边都要挂上大红灯笼,那是儿子完灯那年,我弟给买的,在我们这儿,舅舅是要给外甥送灯的,每年送两个小灯笼,外甥满十二岁时,舅舅就买两个大红绸子灯笼,叫宫灯,用一根长长的、顶端还带着枝叶的竹子,挑着两个宫灯给外甥送去,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歇后语,外生男打灯笼——照旧(舅)
两个宫灯是在大年三十挂上去的,先把门里门外打扫干净,然后贴对联,挂宫灯。
宫灯挂上,每晚都要点亮的,过去用红蜡烛,现在直接装上小红灯炮,开关一按就亮了,又省事还安全。
过了正月十五后,才把灯取下来,用塑料纸包好,收拾起来,来年再挂。
晩上开灯关灯,开灯倒也容易,关灯就有些麻烦,从屋里到大门口,要经过院子,大冷天都不愿意出去,你推我让的,实在没办法了才出去关灯。有几年儿子临睡前总是说,妈,甭忘了关灯,直到近年参加工作后,才不用提醒他妈,自觉地出去关了。
据说,灯亮,送灯的人就会遇好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就会健康平安,一切顺遂。每每想到这些,外面再冷,我都要出去把灯点亮。
大概每一个讲究背后都有个美好的喻义和祝愿吧!
愿我的弟弟一生平安,幸福安康,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