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评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家里收藏不少他的散文集,《妞妞》的阅读是源于《各自的朝圣路》里面看到一章生命的无奈,里面提到了他人生之中最感无奈的一段历程,包括较为隐私的生活——“离异”的过去。我喜欢他的文字和思考,或许我所喜爱不是这个人,准确的说是他的作品,所以《妞妞》阅读也充当一次对他个人生活的了解。
《妞妞》是一本比较沉重的亲情和苦难的叙述,我看书起因多数是源于好奇或者想探寻些什么,因此阅读前心情是比较轻松的,但当我真正开始读本书时,便不复最初的轻松,而是一种难以言状的沉重和伤感,我不在轻易打开这本书,它不似其他读物那样可以随时随地翻看,因为这是一本生命之书,它需要庄重来给予生命的尊重,所以我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一段连续且充分的时间才有勇气翻阅。
周国平自称这本书是不问有什么意义的产物,它是给不问有什么意义的读者看的。我觉得形容的很贴切,当生活中的小挫折彼此争夺意义之时,大苦难永远藏在找不到意义的沉默的深渊里。一场注定要守着自己女儿消亡的苦难历程对人生有什么意义呢?作为父亲的周国平说:“我不想要美丽而悲惨的命运,我只想做一个平凡而幸福的父亲。”妞妞只有一岁半的短暂历程里经历远超许多人一生的困难,当“新生”、“纯真”与“失明”、“癌症”、“死亡”这些词语并列存在时,生命的美丽和脆弱在此刻显露无疑,而妞妞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生命载体,承载生命希望,也背负着死亡的沉重。妞妞的到来源自一次偶然,生命神秘亦是因为偶然,在未有妞妞前周国平从未领悟过父亲这个角色,认为人生由众多体验构成,为何要执着于父亲这一角色呢?而有了妞妞才明白对于男人来说,唯有父亲的称号是神圣的。一切世俗的头衔都可以凭人力获取,而要成为父亲却必须仰仗神力。有了孩子,家才有了自身的实质和事业。不然家至多是一场有点儿过分认真的爱情游戏。正是有了妞妞让他领略到生命深处另一种充实,他守着摇篮,但也守着陵墓,看着妞妞成长,也注视着死亡的倒计时,理性和感性之间不断在交锋,但妞妞的欢笑总让一家人忘却即将到来的苦难,直妞妞彻底失明,癌细胞扩散、食不下咽、痛苦万分却不懂如何表达,直到看着这美丽小生命在自己面前一天比一天虚弱,一天比一天难熬,医学被理智的哲人抛弃了,也开始期盼奇迹的到来,各类中医、气功大师、灵验的寺庙不断尝试,但随着病情加重粉碎了一切奇迹,哲人在命运面前也只能做一个忍受人间平常疾苦的普通人,从而有了一份宁愿不要的大苦难深切感受——“人真是什么都能适应的——最悲惨的,最荒谬的,都能适应。”这便是生命的无奈,在面对他人苦难时,我们有时可能会感慨:落自己身上定然受不了。然而事实是这要是落谁身上,谁都得受着,都得受得了。
人是在忘却中前进的,妞妞病情大家心知肚明,但没有人能一直维持这份痛苦的姿态,似乎痛苦久了也需要换一副姿态休息,悲伤和快乐一样不是能持久的,母亲和父亲这个两个神圣角色也不能免俗。人们爱你,疼你,但是一旦你患了绝症,注定要死,人们也就渐渐习惯了,终于理智地等待着那个日子的来临。这种荒谬感在年轻的生命将要消逝时感受最为明显。人的情感浓烈时像划过星空的流星绚烂无比,但却仅限于存在过的短暂时刻,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去年9月中风到如今,因年老体衰而无法手术,如今只能用着“保守”治疗的自我安慰方式,而大家都似乎习惯了她的现状,她躺在故乡的家中,由着长辈们轮流照顾着,我们从当初的悲伤里渐渐适应,安安静静的等待着她离开的那天到来。而作为病人本人也渐渐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是一个很荒谬的事实,只是作为中国人习惯中含蓄的心照不宣,世上任何一人的苦难都丝毫无损人世间欢乐的总量。佛家教人看透生老病死之苦,但并不能消除生老病死本身,苦仍然是苦,无论怎么看透,身受时还是得忍。
周国平和雨儿最后还是分开了,苦难之后并没有迎来大家期待的另一种结局,生活也并不会出现奇迹般的变化,苦难就是苦难,我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他活下去,他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一员,他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漩涡。我们和周国平都不例外,但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但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无法触及的深处,成为每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因此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们免于痛苦,唯愿我们拥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们不毁于痛苦。终会遇见生命的无奈,但要学着接受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