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席
辛丑夏临别。偶有几人挥泪,而班主任读“南乡子”一段,词甚慷慨。“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满座无不激昂。于是问左右安有识之乎,众皆答否。是以记之。
南乡子
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抛去王老师激情的朗诵,平静下来,跟大家分析下这词。
我初读,得到了完全相反的感情指引。与友人一别渺茫,功名尚不知何日建成,倒是还乡之情日渐浓厚,我今日无法与杨公痛饮三万场,就是因为我苏轼功名难立不得归乡;愤懑之事太多了,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痛饮,我们的感慨太多了,还是别说了赶紧借酒消愁吧,本来酒席就是为了离别,何必再叙离别徒增惆怅呢;人散了,落日松径灯火明灭而寒冷,我只希望你能当一个爱百姓的好官……
这要是出道题,照我这么解释,9分我估计一分得不了,还好要是出题的话它会给你点背景。
解这词的关键就在于背景。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与友人别之后是在升官,知府密州--诶对了,就是在写密州出猎之前,所以那不是“也拟哭途穷”的苏轼,不是“天涯倦客”的苏轼,不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苏轼,所以我的理解是错的,这本来就是一首昂扬向上的词。
我当然看过这首词,着实知道最后一句是“墮泪羊公却姓杨”,我相信王老师总不能只背一半词,只是后半段不适合念出来,用激昂的语调去读这么一句话确实挺滑稽的,苏轼自己就是玩了个谐音梗,班会满座一个姓杨的也没有,反倒会有人把关注点放在墮泪上,但苏轼也没流眼泪啊,墮泪是个典。用来勉励友人为国为民,争做好官。
而为什么我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呢,是我长久以来总会想让古人与自己共情而不是自己与古人共情。我很激昂,古人也很激昂,那太好了我们一起激昂;我伤感了,古人也很激昂,那这古人可真不合场合,所以怎么办呢,赋予他一些伤感的情绪吧--于是我伤感了,大家原来都和我一样伤感,那太好了,我心情就好多了,这就是我与伤感情绪的共处。共处多了,我自然就不惧伤感,难以将伤感划出界限,故对于我,广义有“万物皆可伤感”,狭义有不见“十年一梦凄凉”而不觉伤感,恰在于此。
尽管如此,我相信,如苏轼般大才子,定有一番衣锦还乡之梦;而不取功名,又何谈衣锦还乡?故算尽功名虽空,可无人不被功名所扰,而苏轼却用墮泪碑为我们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如羊公爱护百姓,两袖清风,虽平凡,亦可垂名千古。上下阙关于“功名”之呼应,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又何必徒言不得志,纵平凡,问心无愧,亦有功名。
于是前路漫漫,分飞的我们,又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还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