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醒客
当今在中国谈论一个城市,人们习惯于将城市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分类,三线往下一般就不怎么细分了,以“三线以下”统称之。这样的以“线”分级官方是否认可就不清楚了,其分线的依据也是不明确的。凭直觉的模糊标准似乎是:人口数量、省地县的政府分级、GDP之类的综合参数。
还是回到由官方认定的分级:省级、地级和县级,到了街道、居委会就属于“县级以下”了;直辖市属省级;省会城市一般为省级或副省级。如果没有这个分级,如何确定首长们的官衔和薪金水平就失去依据了。现在的年轻人有往大城市去的倾向,这里所谓的“大城市”我感觉多半是公众认可的一、二线城市,而不一定是政府分级高的城市。像哈尔滨这样的省会城市反而呈人口流出趋势。
其实百姓就是过日子的,不必一味追求所谓的线或级,不妨看看哪些城市“日子好过”。不妨将其定义为城市的“品”,就是格调的意思。 当然,品比线更加难以定义。其实并不需要定义,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喜好做出自己的定义。最近一个不起眼的地级市淄博突然火起来了,表面的起因是烧烤,其实烧烤无非是引发点而已,真实的原因还在于品的提升。所谓的品散布于生活的细节,诸如:不宰客、不短斤缺两、礼让外地车和外地客、政府的厕所对外开放,等等。为此本文根据自己的生活喜好定义了以下几条品的标准。
(1)餐饮。在市区的地图上随意点一处住宅,查看步行距离内是否有几个餐饮店。这里的“步行距离”不妨设定为500米。有3个和以上者为一品。
(2)地址。在网络上随机搜3个该城市的某机构、商场之类的,查其网络主页上的地址。如果是“XX路XX号”则为一品,如果是“XX路与XX交叉口向东50米路北”这样的,则为三品或以下。千万别小看这个地址的表述,它彰显了该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对你的生活影响很大。
(3)天气。查阅一下该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春秋两季的总长度在5个月或以上者为一品,每少一个月降一品。当然这个标准不是绝对的,中国那么大,北方和南方的天气相殊甚大,加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性,根据自己的喜好定一个就好。
(4)随意在一条车辆较多的市中心的马路上走上5,6百米,看能听到几声窨井盖的“咯噔”声,产生咯噔声是因窨井盖没做平整,在车轮碾压下发出的声音。次数越多,当然该城市的“品”便越低。
将上述几点的“品数”相加,便得“终品数”。数低者为高品城市。
当然这些都带有搞笑性质。但是背后的逻辑却是严肃的。意思是随着百姓对生活选择的机会增多,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机会和意愿增强了,虽然你可以根据官方定义的“级”或大众认可的“线”为依据来考虑居住地的选择,而重视管理、重视民生、重视细节的地方是宜居的地方。这便是品的含义。当然你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要求,自己制定几条标准,以及各标准的水平确定,以便自己得到一品,二品,三品这样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