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需要消遣?
我们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有消遣活动,我们让同学们思考你为什么要从事这些消遣。哲学家帕斯卡认为很多人消遣是为了避免面对自己那种孤独的情况,等于是种逃避。如果说得更完整的话,应该先区分消遣和休闲这两个观念。
我们先说消遣。消遣最主要是可以简单理解为“杀时间”,就是我希望能够把这段时间度过去。这个时候有个特色,他的注意力是向外的,也就是转移注意。老子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老子说:“乐与饵,过客止。”好的音乐与好的美食可以让经过的人停下来。我们想想看,我们到很多地方去,不就是为了眼睛看到好的风景,耳朵听到好的音乐,同时还有美食可以享受吗?像这种很容易就成为我们消遣的内容。
身心灵的照顾
所以一般讲消遣的时候是说,我有一段时间不用工作,那么我如何安排这一段不需要工作的时间?所以很多人就开始安排了。安排的时候,你还是要有一个思想的架构,人有身心灵三个层次:
第一个你放在“身”方面的话,就是运动健身或是出去旅游,让身体有一个活动的场所。
在“心”方面就比较丰富了,有知、有情、有意。譬如,我消遣的时候,也可以来求知,参加一些读书的俱乐部,跟别人一起分享许多知识;我也可以在情感上面设法交友、审美、唱歌、跳舞这些,让我的心情感觉到比较愉悦;我也可以参加一些行善的团体,因为助人为快乐之本。
所以,在“心”的方面——知情意方面,都可以造成一些消遣的内容跟它适当的后果。但是消遣有个特色,它不太可能提升到“灵”的层次。在身心两方面,有时候两方面互动、交叉,让他觉得时间打发过去了,可以继续工作了。然后一段时间之后,他又要重复去做这些消遣的活动。
我的重点是希望从这边再谈到休闲,因为西方在近代有一位学者,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皮珀,他写一本书叫做《闲暇:文化的基础》。他的“休闲”跟前面的“消遣”基本的差别就是:消遣是要把时间打发过去,休闲是要再创造活力。
事实上,很多同学的反应是把消遣跟休闲结合了。消遣可以在身或心的某一方面去花时间,而休闲的目的是整个人。我们先看它们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是没有工作压力,有一些从容的时间。
休闲三重点
相异的地方在什么地方?消遣的注意力在整个过程中是向外的,并且消遣之后,自己跟原来的情况差不了太多,以至于要不断地重复;到最后可能形成一种嗜好或癖好,一直到自己老了,觉得说已经没有这个心意或力气了。休闲不一样,休闲最主要是向内的,它注意力是向内的,回到自己生命;而过了之后反而会觉得生命恢复了完整,充满了活力,可以往上提升。
皮珀所提到的休闲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是静,安静的静,
第二是庆,庆祝的庆,
第三是全,完全的全。
第一个,安静下来。这个安静不但是外在没有声音,也包括内心很平静。让自己静下来,跟你工作的时候要动是完全不一样的。静下来才能够做比较深刻的思考。
第二是庆,庆祝的庆。通常这种休闲的活动,在很多有文化传统的地方,都会跟他们的节庆合在一起。它不见得每周都来一次。每周都来一次,可能有一种宗教的设计。而文化上的庆典可能是按照季节来区分的。你在固定的季节参加某些庆典,它背后有人文的意义,也有自然的意义,使你整个人的生命在里面感觉到恢复了生命最初的喜悦。就拿宗教来说,很多人说礼拜天他去从事宗教的活动,那叫做假日holiday,holiday的holi这个字头原来是holy,意为神圣的,也可以理解为完整的。
第三点就是全,完全。人的生命在工作的时候一定是分散的,用我的某种能力,把自己当作某种专业的机器,去从事我的工作,取得我的社会生活的条件。但是,在休闲的时候,从安静到庆祝到完全,生命又恢复了完整,我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把我在工作上必须分裂的某种专长重新收回到完整的生命里面。这就是休闲的几个特色。
所以,我们在谈到消遣的时候,能够跟休闲对照一下,我相信可以有更多的启发或心得。
整理自得到app【傅佩荣西方哲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