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就是出头了吗
不管是古代的“士农工商”,明确了“士”也就是当官者的身份与社会地位,还是现在一再提倡的人人平等,“官”这个字,一直是很多人的追求。
为什么从古至今,这种痴迷不断呢,大概是在大家的认识中,当了官,就成了“官人”(古代有这个词,表示当官的人。)就成为了人上人。
事实上,“官”是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昨天说了职位和品位。总体来说,不管从古至今官吏制度体系如何变化,职位和品位一直都在官吏体系中占主要地位。
整个历史中,官吏制度越往前越简单,也显得随意。商周不得而知,单看春秋战国这段繁华盛开一般的时期中,很多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什么法家、墨家、儒家等。怀有各种不同理论思想的人,前往各个诸侯国毛遂自荐。一旦自己的思想被国国君认可,便可获得一个重要的职位。
直到隋朝,兴起了科举制度,慢慢地以后的朝代中,“官人”尤其是“职事官”多半来自于科考中选举。“官人”是所有为官者的统称,其中包括:爵、勋、职事官等。据说在魏晋时期,“官人”数量达两万之多,东晋初更是多达二十万。
这么多官,自然不可能人人有实职,大多数都只是一个爵、勋或者一个封号。爵一般是贵族或有巨大功绩的人,有“食邑”可世袭,相当于一个铁饭碗,除非犯了重大过错,代代荣华富贵。勋是给那些有不那么重大突出功绩的人,有一定的特权,没有食邑,不可世袭。
职事官,是在某个职位上,有实际职务的官员。更多的“官人”即不是爵又不是勋,没有职务,只有一个头衔封号,即无食邑,也不可世袭,也没职务,他们只是有一定的地位,享有自己这阶地位的一些礼仪或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权。
对于古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想当官,唯一的出路便是科考。先不说科考之路本身不易,就是科考上了,很多人也只能先入了官员人事慢慢等着,等前边有空缺,再后边一个个补上,有的一等就是数十年。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飞蛾扑火般向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