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书的人内心都是孤独,或者说是孤傲的。小时候家里有爷爷、父亲的书,偶尔就翻翻。读书过后主要是些杂志和所谓的校园文学。参加工作后,单位订了《长沙晚报》,里面有个推荐书籍的栏目,看过对书籍的简单介绍后,觉得对自己的胃口,就买回来看。
这套王朔文集不知是什么时候买的了,大概是2020年。缘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当时觉得这部电影写出了年轻人的本性,写出了解放初期北京部队大院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从而知道了许多当时风靡一时的影视剧都出自一个人之手——王朔。
马爷(马未都)说,王朔是北京城里的人尖儿。媒体说,王朔是“当代中国文坛绕不过去的存在与永在”。因此入手了一套王朔文集。之所以把《致女儿书》放在最后阅读,是因为我也有个可爱的女儿,我也有与爱好书籍、文字的人共同的癖好——写点儿什么给孩子。因此,想借鉴、看看作者究竟给女儿写了些啥。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作者的一切写作都是为写一本真实内心反映的书籍,之前的小说也好、影视剧也罢,都是生活的需要,为名、为利过好一个世俗人的生活。当然,这本书至今没有出,亦或写了不出版。女儿是一个男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最见性情的部分,因此,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有直抒内心的影子。但用作者的话说,还是远远不够。
作者没有像我们一样,要女儿注意安全、要健康、快乐、要听话、懂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好孩子,乖孩子。作者已经超越了所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站在唯物、宇宙、暗物质、一切皆无的最高境界上俯视所谓的物质世界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世俗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没有实际的意义。他可以说女儿一定要结两次婚,见着王扣子(小说中主人翁女儿)就两件事,“一是劝她离婚,一是劝她把儿子送人再生个女儿”。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也允许孩子多犯错误,看似世俗规则中的坏爸爸,实是从反面铸造强大孩子的真爸爸。
《致女儿书》建议第一遍快速畅读,一定要看第二遍。慢慢精读过后,你会清楚地认识到微观、宏观宇宙中的我们人类自己。你也会发现,残酷现实三观尽毁的父亲不会培养出一个懦弱的孩子,只会更加强大。